Facebook Pixel
訂閱
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,立即登入

為您推薦

會員權益

當AI能力逼近人類心理諮商師:你準備好與「它」談心了嗎?

陳向豪 Vincent
user

陳向豪 Vincent

2025-07-09

瀏覽數 50+

研究顯示,AI給出的心理諮商回覆,跟人類已經並駕齊驅。僅為情境示意,取自Pexels
研究顯示,AI給出的心理諮商回覆,跟人類已經並駕齊驅。僅為情境示意,取自Pexels
00:00
00:00

當心情低落時,你會選擇向朋友傾訴、預約心理師門診,還是打開AI聊天機器人?這已不再是未來想像,而是正在全球真實發生的轉變。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,幾乎每個人在人生的某個階段,都可能需要一份外力的支撐。理解AI在心理療癒領域中的角色——它能做什麼、不能取代什麼——或許是我們現代人都該留心的議題。

台灣當前心理問題現況

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調查,台灣的憂鬱症盛行率高達8.9%,約有200萬人受到影響。遺憾的是,只有兩成的患者求助於正統醫療協助,換算過來不到40萬人就醫。憂鬱症尚且如此,更廣泛的心理問題相信會更加普遍。雖然缺少官方統計數字,但據信每年台灣有230萬人次使用心理諮商服務,假設每人每年諮詢兩次,那也有115萬人有心理諮商需求。可見也是社會上沈重的醫療負擔。

但耐人尋味的是,心理諮商人次竟低於憂鬱症患者人數。這樣的數據或許顯示,許多有心理諮商需求的個體,可能未曾真正尋求諮商。其中一個關鍵障礙,或是因為諮商費用高昂。依現行健保制度,除經身心科醫師轉介,心理諮商多為自費服務,通常每次約 50 分鐘,而每次費用通常落在新台幣2000至3000元之間,部分知名諮商師甚至高達一小時5000元。而根據研究,50%左右心理諮商個案需要八次以上的諮詢,才能顯著改善心理情況。

如此高昂的就醫成本,對許多人而言是一條難以負擔的療癒之路。在資源有限與需求龐大的現實之下,生成式AI無疑成為另一種可行的選擇。這項新興技術,也順勢站上了心理健康輔助的舞台。

根據研究,50%左右心理諮商個案需要八次以上的諮詢,才能顯著改善心理情況。僅為情境配圖,取自Pexels

根據研究,50%左右心理諮商個案需要八次以上的諮詢,才能顯著改善心理情況。僅為情境配圖,取自Pexels

AI能力已極為接近人類心理諮商師

研究顯示,AI給出的心理諮商回覆,跟人類已經並駕齊驅。這篇研究名為〈When ELIZA meets therapists: A Turing test for the heart and mind〉,於2025年2月發表在《PLOS Mental Health》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。此研究想回答的問題是,人們能否分清楚心理諮商的回答是來自人類諮商師還是AI諮商師,因此可說是心理諮商版的圖靈測試(想進一步瞭解圖靈測試,請參考篇文章)。

研究設計相當有趣。研究團隊找來13位資深心理諮商師與精神科醫師,並讓這13位專家與OpenAI的GPT-4o模型進行「PK」。對決的方式是,針對18個夫妻心理諮商的真實案例,由AI與人類各別寫出回覆建議,也就是每個案例都會有人類版本跟AI版本的兩種回覆。研究團隊同時找來具有代表性的830位受試者,讓他們隨機閱讀這些回覆,並猜測哪些是人類寫的、哪個是AI生成的。

結果顯示,受試者猜測的正確率只有56%——這個數字意味著猜中的機率只比丟銅板略好一些,表示受試者幾乎分不清內容是來自人類還是AI。更關鍵的是,研究團隊要求受試者為回覆進行打分,而在很多情況下,AI的得分比人類更高。

AI在心理諮詢的應用方式

但上述研究的局限性仍相當明顯,因為實驗場域是在相對靜態的環境模擬人機互動,而非真實心理諮商場景中人與人面對面的互動。而接下來這篇登上《Nature自然期刊》的研究〈The usefulness of ChatGPT for psychotherapists and patients〉則接入了更多實務場景,讓我們的想像更加立體。簡言之,該研究揭示了AI應用於臨床心理諮詢的三大潛力方式:

1. 心理師的輔助工具

《造山者》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,7/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|立即報名>>

2. 現有患者的治療補充

3. 尚未就診者的自助替代

先談談心理師的AI輔助工具。如同程式設計領域早已習慣使用「Co-pilot」協作工具,未來的心理治療現場,也可預見地將逐步引入大語言模型,成為治療師提升效率與決策品質的重要助手。

例如,在處理憂鬱症個案時,AI可快速辨識關鍵症狀,協助心理師釐清診斷方向、設計介入策略。更進一步地,隨著多模態(Multi-modality)技術的成熟,AI甚至能在與患者對話過程中,即時解析語言、語調或表情等訊號,協助心理師掌握更完整的心理脈絡。

這樣的輔助機制,不僅有助於節省專業人員的時間,也讓心理師能將更多心力投注在與個案的深度互動。然而,目前生成式AI的回應仍偏向通用範本,對於個案的細節、文化差異與情感脈絡,仍需專業心理師進行判讀與補充,才能確保治療品質與倫理標準。

其次是現有患者的治療補充,白話來說,就是在特定治療任務中,大語言模型有潛力暫時「代班」心理師的某些角色,為患者提供支持。研究中提到一個有趣案例:一位正在接受心理治療的患者,於心理師休假期間,嘗試與ChatGPT對話,並討論自己的夢境內容,推論出可能的潛在心理動力,讓患者能從中獲得自我覺察。這類應用標誌著AI角色有潛力從人類心理師的「 Co-pilot」,逐步朝向「Auto-pilot」的自主探索模式邁進,成為療程之外的重要輔助支持。

另一個關鍵應用,是尚未就診者的自助替代。如同文章開頭所提,許多實際需要協助的患者,始終未能接觸到專業的心理醫療服務。除了治療費用偏高的因素,社會對心理疾病的污名也是一個重要阻礙,而AI對話具備的高度隱私性與匿名性,恰恰解決了此類用戶的心理痛點,讓AI成為了免費、隱密的情緒出口。

我個人認為,最理想的治療成效,仍來自「Human-in-the-loop」的人機協作模式。若能善用AI所具備的隱蔽性與低門檻特性,或許更能循序引導這類患者,逐步走向正規的醫療體系。

結語 : 療癒的邊界,當AI踏入人心深處

AI成為人類尋求陪伴與情感支持的工具,已是大勢所趨。不可否認,愈來愈多具有心理諮商需求的個體,正從生成式AI中獲得實質幫助。然而,大語言模型的固有風險仍不容忽視——包括模型幻覺(hallucination)可能導致的不準確建議,以及經後訓練調整的模型所展現的「過度討好傾向」,這些特性可能使用戶沈迷於虛擬互動,難以回歸現實的人際連結。這些潛在風險已成為亟待正視的重要議題,需要社會投入更多關注,並展開健康的公共辯論。

有了更多公眾的關注,我們才能在風險與可能性之間,找到人機共存的平衡點,同時跳脫「AI是否會取代人類心理諮商師」等較為狹隘的觀點,讓AI能夠發揮潛力,提升人類的福祉,並最小化其所可能衍生出的風險。

*本文旨在分享 AI 在心理健康領域的應用潛力,並非鼓勵以 AI 取代專業醫療建議。若您有心理困擾,請儘早諮詢正規心理師或前往醫療院所尋求協助。

延伸閱讀

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
數位專題

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

AI晶片巨頭輝達(NVIDIA)執行長黃仁勳勢不可擋!1993年創立輝達以來,公司市值近來創下歷史新高,黃仁勳身價更是破千億美元榮登全球前15大富豪。隨著Computex 2024登場,他帶來的A

請往下繼續閱讀

登入網站會員

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