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開放資料」(Open Data)是最近很熱門的議題之一,政府已由行政院研考會負責推動,要求行政院及所屬各級機關開放政府資料,逐步評估並集中公開列示於政府資料開放平臺(data.gov.tw),藉由政府「開放資料」機制與制度建立,結合民間資源及創意,促進產業發展,同時輔導企業將非商業機密資料分享給價值鏈成員,最終讓公民受益於資訊通透、幸福有感;例如許多手機App下載,像是文化部的iCulture、或是交通、找停車位等便民的App,皆是來自開放資料的成果。
除了政府便民之外,企業透過開放資料了解政府產業發展方向,並與價值鏈成員分享、了解產業動態,發揮綜效,落實「開放創新模式」,更是能讓台灣企業不再孤軍奮戰,產業得以結盟面對國外競爭,進一步提升價值、獲利,投資與創造更多就業機會。這個方式不但已有許多新進國家驗證過,也是台灣要想立足於世界經濟大國之列的必經之途。
然而,要能正確開放資料,我們還有許多課題要完成。例如,資訊擁有者要知道應該開放哪些資料集,以免萬一開放了不得宜的資料,還會被放大解讀,造成困擾。同時,資料要用何種形式對外開放?該開放給哪些團體?資料受益者是否也應回饋其發現,以符合社會公益原則,或是使用者付費?如何運用資訊科技省時省力、早日享受「開放資料」所帶來之綜效等,均須通盤研究討論。
對於這些推動的瓶頸,台灣應可借鏡新進國家作法,避免閉門造車、重蹈他人覆轍。當政府產業相關部門「開放資料」時,學研單位可為第一波的受益群,一方面開放對象爭議較小,對於產業發展潛在的貢獻卻相對較大,所作的研究又具有台灣在地性,成果再回饋給「開放資料」部門,加速產業轉型,使產業整體受惠。
另外不容忽視的,產業分析多屬巨量資料Big Data,目前Big Data所面臨的是「無資料可分析」及「不知道分析些什麼」的窘境;要成為「解決方案」,都是建立在「有資料可分析」及「知道該分析些什麼」的前提上。同時,各家企業策略發展以及其所面臨的挑戰迥異,不太可能有一下子就解決各種經營問題的萬靈丹。此外,系統的運算能力是否足夠,錯用資訊科技,尚未掌握到「智慧運算」的真義(簡單來說即是運用最適系統處理最適工作,且同時顧慮資訊安全),也可說是另一種形式的「數位落差」。因此,追求開放資料的利益時,應慎選策略夥伴,共同探索企業不同時期所面臨之成長問題,並借鏡成功案例、降低摸索風險,以避免產生「見樹不見林」的顧慮。
(作者為台灣IBM系統暨科技事業處總經理魏大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