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acebook Pixel
訂閱
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,立即登入

為您推薦

會員權益

台海上空戰雲密布

溫曼英
user

溫曼英

1992-01-15

瀏覽數 12,200+

台海上空戰雲密布
 

本文出自 1992 / 2月號雜誌 第068期遠見雜誌

一九九二年翩然而至。歐洲共同體的天空在自由競爭驅策下,疆界瀕臨瓦解;歐籍航空公司正面臨戰後發展以來,最雨暴風狂的階段。

而美國在開放天空十四年後,航空工業也陷入亂流的陰霾。不僅新生的航空公司逐一不支倒地,舊有業者也因顛簸難行,連年告虧。

在此同時,亞太地區的無根晴空格外顯得亮麗耀眼。根據預測,未來十年,亞太航空交通將隨經濟一同起飛,成長躍居全球之冠。相對於發展幾近飽和的歐、美兩洲,亞太航空市場有若一塊未經開墾的處女地,散放著無限魅力與希望。

位居亞洲航道樞紐的台灣,在歐、美航空公司困坐愁城,爭相在亞洲開闢新大地的關鍵時刻,成為部分解決問題的答案。

有愈來愈多的新航班、直航點,急於搶登台北的天空。資深業者分析,這象徵一個消費者主導選擇權的旅遊時代已經來臨;也意味著航空公司之間競爭日趨激烈,一場一觸即發的票價對決即將登場。

航權突破年

目前共有十九個國家的二十六個外籍航空公司在台營運;據民航局推估,五年內,將可增加到四十家。但在台灣經濟實力推波助瀾下,這樣的估量或嫌保守。年平均七部左右的經濟成長率,和總經費高達三千多億美元的六年國建計畫,使台灣對外談判航權時,籌碼劇增。

上任甫半年的交通部長簡又新,自信滿滿地宣稱,今年將是台灣的「航權突破年」。可靠消息指出,有意來台開航的國家包括比利時、義大利、法、英、德等國,交涉均已接近成熟階段。只要新闢任一直航線,對現有市場都可能造成震撼。

戰雲密布的氣氛十分濃烈,聞訊探路的航空公司也紛至沓來。

上月初,台北松山機場舉行的國際旅遊大展裡,除國內三家飛國際線的華航、長榮、華信航空大張旗鼓,分送業務資料外,已抵台灣的美、加、亞太各航空公司,也大力為新航點及固有航線促銷。令人訝異的是,就連剛才打開門戶的保加利亞等東歐航空,以及素未在台灣露臉的新幾內亞、阿酋(阿拉伯首長國)、巴西、芬蘭等航空公司,都搭起招牌,製造姣好的第一印象。

「台灣的航空市場前景一片大好,」來自新加坡的新航(SINGAPORE AIRLINES)總經理黃建華,一語道出外來客的心聲:「只要有市場,我們不怕競爭。」

去年,台灣有近六分之一的人次出國,比例高居世界第一。而據新加坡旅遊促進局針對外籍遊客調查指出,台灣人的消費力高於義大利、日本及韓國人,是最值得屈身相迎的外賓。

台灣出國旅遊的風氣日盛、能力日強,航空及旅遊業者莫不積極回應。尤其自一九九0年青年節,政府實施第一個彈性假期以來,只要遇到兩天以上的連續長假,出國機位就銷售一空,甚至「一位難求」。

業者因此上下聯手,不斷推出短小精緻的旅遊產品,而各地觀光機構也情願投注大筆經費,來台促銷。去年初,澳洲旅遊局花了兩千八百萬新台幣做廣告,為十月間的中澳直航暖身。代理澳亞航空的天文旅行社總經理鮑世濟指出,儘管有人抱怨澳洲的行程既遠且貴,但以每週兩班波音767開航兩個月後,澳亞航(AUSTRALIA AIRLINES)便因實際需要,增為每週三班。

各航空公司既驚又喜的是,早在數月前,從二月四日開始的舊曆年假機票,無論遠近全部售罄。不僅香港、日本、泰國、馬來西亞、印尼、新加坡等鄰近地區如此,就連美國、歐洲、澳洲、南非的情況亦復如是。

飛進台北轉大陸

經濟誘因之外,讓深謀遠慮的業者覬覦更殷、早已引頸企盼的,是台灣與大陸直接通航後的廣大市場。雖然目前一切仍在未定之天,但多位業者同時觀測,只要台海兩岸繼續保持降溫的誠意,「一九九三至九五年間,應是兩岸直航最具決定性的時段」。

因應此一大勢的動作有的靜如鴨子划水,有的卻已昭然若揭。無論是隱是顯,這個如意算盤裡都打著相同的腹案--先行飛進台北,一旦時機成熟,再以此為轉運中心,向大陸及東南亞這兩個胃納可觀的腹地延伸。

諸多競爭者中,企圖心最為旺盛的,首推財勢龐大,但深受美國國內「開放天空效應」困擾的美國各大航空公司。

去年十月一日,購併了泛美航空的大西洋航權以及歐洲法蘭克福轉運中心,當天便創世界紀錄,一口氣開闢二十一條新航線的達美航空(DELTA AIRLINES),今年將成為台灣市場的關注焦點。

達美航空亦已公開宣稱,準備把台北當做亞太地區的轉運中心。儘管「達美」自三年半前抵台以來,目前只有台北經曼谷或漢城,分別飛美的兩條航線,令經營中美航線的業者忐忑難安的是,今年五月起,擁有五百一十五架飛機的達美航空,將以全新航機、每天開班的大氣魄,加入台北直飛洛杉磯的黃金戰場。

其實,攻占平均載客率高達七七%的台北直飛洛杉磯線,只是達美在台發展計畫的一部分。如果一切進展如期,今年年底以前,達美預計可完成每天有八班飛機從台北起飛,四班往南、四班往北,最終抵達美國不同城市的戰略目標。

在航空業,三十年的全美航空(USAir)台灣區總經理施啟勝,直言不諱地評估:「以達美的知名度、設備、營業方式和推廣市場的能力,其他業者就算能競爭,也會相當吃力……。」

而關切市場變化的各方人士,已紛紛拿起計算機,迎接一場無可逃避的票價大對決。

票價跌到谷底

競爭最激烈的主要戰場,自然是台北、洛杉磯之間的直飛航班。據統計,且前每週共有十二班各家航空公司的飛機,分食這塊大餅;其中包括華航(CHINA AIRLINE)七班、西北(NORTHWEST AIRLlNES)三班和新航兩班。今年,除達美新開七班外,開業才半年的長榮航空(EVA AIR),也將以全新的747-400巨型飛機,每天發航一班。此外,新航預備再加開三班,新進這個市場的馬航(MALAYSIA AIRLINES),每週飛四班。

總括而言,原本供需頗為平衡的每週十二班機,眼見供給面就要驟增一倍半有餘,成為三十三班。「票價會降到谷底,」新航台灣區總經理黃建華搖著頭說:「這個市場不打得頭破血流,是不可能的。」

台北直飛洛杉磯來回票價的谷底,究竟是多少?一位資深業者屈指估算,現在一般價位大約在新台幣萬五千到兩萬八千左右;下半年,一旦所有競爭者全部登場,為了奪取市場占有率並刺激客量成長,價格很可能會滑落到一萬八千元上下。

這張削價惡性競爭的藍圖,八0年代美國開放天空後,已在其國內線的市場上活生生的上演過。當時新生業者為了促銷,從東岸飛到西岸的票價跌到九十九美元,甚至出現花三毛美元,就可以從紐約坐到波士頓的大噱頭。

因此有人預言,早已身經百戰的美國航空公司,對訂定價格將深具彈性。更何況,二月四日公平交易法實施後,政府完全不能控制美國公司的票價政策,其他業者恐怕只有接招還擊的分了。

一旦戰況發生,其他業者是否果真願意削價求售?身為地主的中華航空公司總經理卞奭年,堅定地表示:「我們處於龍頭地位,班次多、競爭力大,絕不帶頭降價!」

血濃於水的競爭

對於在「一九九0一百大國際航空」排行中淨利高居第六,載客率高達八0%的華航來說,成立三十三年以來,享受盈餘的好日子似乎才剛開始,卻立刻遭逢「內憂外患」的嚴酷考驗。

已進入華航二十七年的卞奭年,近來不斷提醒主管「要有危機意識」,並透過員工認股,期望建立大家的歸屬感。前年中,華航終於打破延用數十年的空軍組織,就管理體系大幅改組。

「過去華航從沒有這樣細膩地重視顧客需求,」卞奭年直言不諱:「但我們非改不可!市場不同了,作法也要不一樣;非得裝備自己,才能競爭。」

其實,華航以「代表中華民國的文化」定位,客源八五%是中國人。市場觀察家大多認為,華航的真正對手,是另一個召喚中國人、民族情的公司--長榮航空。

營運甫半年的長榮,因用「六天四夜,兩萬九千九百元」的低價促銷維也納航線,留給同業「不按牌理出牌」、「好像沒有成本觀念」的第一印象。由長榮海運轉任航空總經理的許瑞源,十分不以為然。「我們一切從頭開始,成本非常高,」他解釋:「又不是在做慈善事業,根本不可能削價競爭。」

許瑞源同時宣稱,將於年初開始調高票價;長榮航空最大的挑戰不在於市場,而是如何培訓出足夠的高科技專業人才,讓公司的運轉順利起飛。

出乎外人想像的,長榮和華航之間,倒並未以「敵手」互認。過去台灣的國際線市場,六八%由外籍公司瓜分,對於長榮的加入,華航總經理卞奭年充分流露出血濃於水的感情。「既然有這個市場,為什麼不讓自己的兄弟公司來做?」他豪邁地說。

先下手為強

眼見達美航空的機隊即將大舉南下,在台的另外兩大美國公司--「西北」、「聯合」的態度又是如何?

剛接任西北航空台灣及新加坡地區貨運總經理的梁鴻輝,道出對這家進入亞洲市場已達四十五年之久的公司的看法:「我們習慣競爭,但不喜歡沒有道理的惡性競爭。」他指出,從太平洋地區飛美國的據點最多,是西北長期經營所建立的最大優勢。

而西北在半年前推出的「環宇遨遊」促銷專案 只要買一張台北來回洛杉磯機票,就送一張西北來回亞洲航點的經濟艙機票,似乎已充分說明,資源豐厚的美國公司,有足夠的本錢硬碰硬。

適逢故宮百年,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《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》吧!

至於六年前才飛抵台灣的聯合航空(UNITED AIRLINES),自然深諳「進入新市場,一定要用票價來競爭」的箇中三昧。然而業務總經理陶企範表示,「機動調整」是聯航的基本策略;未來兩年,「聯航」都寧可先觀望,仍以經營台北與舊金山之間的航線為主,「我們不想在洛杉磯拚殺,」他說。

避開洛杉磯的熱線,是否就能躲過這場「票價大進擊」呢?答案顯然是否定的。資深業者分析,美國航機以台北為亞太地區的轉運中心,由此再向東南亞的大腹地延伸;抵達太平洋彼岸之後,其餘延伸的航程已為「管線末端」。他們大可以「薄利多銷」的方式,來處理這段剩餘價值,因此,連東南亞地區的票價,都可能大幅波動。

素負「亞洲航空泰斗」盛名的新航台灣區總經理黃建華,似乎已完全認同「市場的價格結構將會發生突變」的大勢所趨。「競爭就逃開,不是我們的策略,」他目光炯炯地說:「要採取攻勢,才能先下手為強。」

亞太地區業者「先下手為強」的攻勢,已歷歷在目。台灣的旅遊市場上,「韓國四天三夜八千五百元」、「普吉島五天四夜一萬九千九百元」、「新加坡三天兩夜一萬六千元」等匪夷所思的超低價位產品,令消費者趨之若騖。

而無論航空票價的戰場是在美國、東南亞,或指日可待的歐洲,最後的大贏家,將永遠是消費者。

卞奭年中華航空總經理

華航在台灣居龍頭地位,絕不可能帶頭削價。我們歡迎國內兄弟公司一起來擴大市場占有率,美國航空公司財大、勢大,中美航約無限制地給予美國公司飛航台灣的權利,這才可怕!

許瑞源長榮航空總經理

長榮以全新姿態出現,成本非常高,說我們削價、惡性競爭,這從何講起?我們只是提供不一樣的產品,並不是要做慈善事業。

顏文熙達美航空台灣區總經理

台灣旅行團的客人往往在出國前此價錢,回來後比品質,這兩者不可能悖離。達美希望在兩年內,發展成第一家環繞地球的航空公司。在台灣,絕不強調低價位,會以中、上水準為主。

梁鴻輝西北航空台灣及新加坡地區貨運總經理

任何一條航線,都不及中美航線競爭激烈。西北習慣競爭,但不喜歡沒有道理的惡性競爭。目前中美航線的價格低且亂,如果沒有具體的行動計畫,很容易就被對方打垮了!

黃建華新航台灣分公司總經理

我們不怕競爭,只怕沒有市場。任何一個航空公司要成功發展,都必須設定一個大腹地。在台灣,我們不只賣新加坡,更賣整個東南亞,這樣我們的產品才有多樣性、選擇性。

陶企範聯合航空台灣總代理世達通運業務總經理

聯航不想在台北直飛洛杉磯的航線上拚殺,我預測兩年之內我們都不會開這條線。任何一家航空公司剛進入新市場,一定會用價格競爭,聯航飛台灣六年了,我們希望能把市場價位帶高一點。

袁力行國泰航空台灣區總經理

我們不否認,台北、香港是高利潤線。台灣在國泰航空的總營業額裡雖只占一0%,但以飛航班次和職工總數而言,卻是除香港外的最大外站。

紀維德荷蘭航空東南亞澳洲行銷總監

台灣的旅遊消費者往往不看產品,先問價格。長榮開低價、荷航當然也因此調價。不過目前所有的歐洲票價都在降,倒不只是因為長榮的加入,這是市場成熟的一個表徵。

國際航空合縱連橫

對全球航空業而言,九0年損失近二十七億美元,是歷年來最慘重的一年。不過,國際空中交通聯盟(IATA)估計,受到波選戰爭及美國經濟不景氣影響,九一年的損失,還會打破九0年的紀錄。

除了亞洲以外,持續兩年的低迷,迫使全球航空業紛作結構性的重整,或購併,或結盟,資本愈見集中,大型托辣斯也愈來愈多。

合縱連橫拚下去

波溝戰爭及美國經濟蕭條,已使美國人視搭機旅行為奢侈的事,影響所及,使得美國境內及橫越大西洋的航線,業績一落千丈,資本雄厚的大公司伺機而動,購併挺不住的中、小型公司,最明顯的例子是,泛美航空(Pan Am)去年終於讓出法蘭克福到柏林,及美國到倫敦的航線給聯合航空(United Airline),並將該公司其餘的歐、美航線賣給達美(Delta)航空,使達美如虎添翼,直追美國航空(AA)、聯合航空,穩坐美國航空業第三大寶座。

歐洲方面,法國國營的法航(Air France),買下法國最大的兩家民營航空公司,Air Intes及UTA,幾乎壟斷了法國航空業;西班牙國營的艾貝瑞亞航空(Iberia Airline),買下委內瑞拉航空及阿根廷航空的主要股權,掌控了歐洲到加勒比海及南美的航線;英航及荷航則醞釀組成新的集團。

除了大型托辣斯外,中、小型公司也紛紛結盟,瑞士航空(Swiss Airline)、澳航(Austrian Airline)不僅互飛彼此航線,更準備購買彼此的股分;加拿大航空(Air Canada)與全美航空(USAir)將在北美自由貿易區開始施行後,結成盟友;西北航空則買下了夏威夷航空、東方航空(Eastern AIR)及美西航空(America West),未來甚至準備接管大陸航空(Continental Airline)。

可以預見,九二年將是全球航空業關鍵的一年,能否止跌回升,開拓未來,全看今年的成果如何了。

(取材自Fortune)

旅遊業的新挑戰

航空公司和旅行社之間,向來存在唇齒相依的關係,航空公司九五%的業務靠旅行社洽接,舉世皆然。

台灣的出國旅客,在最近五年間成長兩倍;高達三百二十萬人次的數量,使台灣成為世界第十二大客源輸出國,更是全世界出國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區。台灣的航空市場因此炙手可熱。

旅遊人口快速成長,和政府放鬆旅遊法規很有關係;旅行社在航空市場上扮演的角色,因而有所轉變。

從事旅遊業十一年的泛亞旅行社總經理游金章指出,六年前,台灣的國際航空機位全面供需不平衡,旅遊業者「擁有機位就擁有一切」,整個市場由航空公司主導,絕大多數旅客的證照與行動,完全仰靠旅行社安排。

然而,過去兩年來,台灣的旅遊模式掀起了驚心動魄的大變動。導火線繫於政府連串革命性的措施:

民國七十九年一月一日,交通部取游六%航空捐,機票不價位下滑;七月一日取消出境證;十月,台北市五百多家旅行社聯線採用快捷的「算盤電腦訂位系統」;八十年十月,可處理通用機票的銀行借賬系統正式上線,旅客訂位,可立即取得機票甚或登機證。

當此同時,許多便利旅透的條件也相鍾問世,諸如,欲赴英、法、荷蘭等國,已可在台灣取得簽證;東南亞地區的新加坡、印尼免簽證,泰國、馬來西亞簽證兩天取件。此外,勞基法修正後,對於勞工年休的規定,以及政府自去年青年節起實施彈性假期,在在刺激了國人旅遊的欲求。

薄利多銷的時代

雖然旅遊市場的大餅擴張了,但航空機位的增加和旅遊手讀的簡化,迫使旅行社提供的服務轉型。

消費者愈來愈有選擇權,薄利多銷的時代來臨了。新航台灣區總經理黃建華觀察:「業者必須朝高科技、自動化的方向提高服務品質,否則便會被潮流淘汰。」

你可能也喜歡

請往下繼續閱讀

登入網站會員

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