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acebook Pixel
訂閱
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,立即登入

為您推薦

會員權益

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,倒數計時,即刻報名

誰殺了麥斯威爾?

姜敬寬
user

姜敬寬

1991-12-15

瀏覽數 16,550+

誰殺了麥斯威爾?
 

本文出自 1992 / 1月號雜誌 第067期遠見雜誌

十一月初,全球媒體業大王麥斯威爾(Robert Maxwell)在大西洋坎耐瑞大島附近約三十浬的海上失蹤,經過大半天的海空搜索,才找到他飄浮在海面上的屍體。經過西班牙當局的檢驗,初步判定是自然(心臟病)原因致死,然後失足墜海。

最初他的遺孀伊莉莎白和子女也都接受這個官方解釋,並且附和說他的心臟確實不太健全。但是一個多星期後,當他的屍體被轉運到以色列,葬在耶路撒冷的公共墓地,都有很多人開始提出疑問:究竟他是自殺,還是被謀殺的呢?他半夜獨自在甲板上徘徊,是否有人把他推下海?或是自己不小心失足墜海淹死?遊艇上的船員中,是否有暗藏的敵人或特務?……

死亡之謎

這些問題不但引來很多猜測,也引起了一次國際大偵查,因為麥斯威爾畢竟不是等閒之輩。

憑他的財富(估計約在三十億美元以上);他的國際關係(為歷任英國首相的朋友,以色列的遊說大將,近年來也與蘇聯及東歐的高級官員多有來往);以及他的身分(為紐約「每日新聞」、「歐洲人」週刊和數家英國銷售量很大的報紙發行人),在在都是各方面所關注的新聞人物。

不過,這種神秘的死,要想徹底查出全部的真相,恐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;至少在短時間內,很難得到滿意的結果。

根據「華爾街日報」的統計,麥斯威爾生前所控制經營的三大公司集團,包括「麥斯威爾傳播公司」(Maxwell Communications Corp.)、「鏡報報業集團」(Mirror Group Newspapers)以及「麥斯威爾集團有限公司」(Robert Maxwell Group Ltd.)等,除了「鏡報集團」的收人八億五千八百萬美元超過負債五億四千八百萬美元之外,其他兩大集團公司都負債高於每年的平均收入。儘管最近幾年他已賣出部分資產,償還龐大債務,但在兩年之內仍有二十多億美元債款要還。

負債累累的重擔,是否促成麥斯威爾自殺的動機,頗令人懷疑。

另外一種猜測就是美國作家赫西(Seymour Hersh)在他不久以前出版的一本書中,指稱麥斯威爾與以色列的特務機構一直保持密切的聯繫,曾經為以色列提供過很多重要情報;加上他曾經涉及軍火販賣的交易,於是便有人猜想麥斯威爾也有被謀殺的可能。

同時,麥斯威爾和中東軍火的交易也有關係。一位退休的以色列情報官員透露,麥斯威爾曾代表伊朗,在東歐國家如捷克、羅馬尼亞和東德等,收購過價值數百萬美元的武器和彈藥。他的猝逝是否與此有關,也值得懷疑。

總之,麥氏以六十八歲旺盛而活躍的高齡,突然在神秘的情況下死亡,不但結束了他傳奇性的一生,更在世界傳播媒介中造成很大的震撼。特別英國、美國和以色列的傳播界都非常重視,即使在他死後一個月,時代週刊編輯部還把有關麥斯威爾的新聞列在「留待觀察」(Watch)之中,如果偵查人員一旦有任何新的發現,就會再報導。

精通各國語昌言

這位傳奇性人物原來並不是英國出生的公民,他的原名也不是麥斯威爾。他是一九二三年在捷克與羅馬尼亞邊界的一個小村莊出生,父母都是猶太人,取名「亞伯拉罕.拉吉比.何克」,由於這個名字不被當時的捷克政府接受登記,於是改為「健.路得維克」。

【會員限定活動】護國神山怎麼造?和《造山者》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!

一九三九年當納粹德國進占捷克時,他的父母把他送到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,以免遭受迫害。一九四0年初,他參加游擊隊,撤退到法國,年底再從法國逃到英國。這期間,他的父母和其他猶太人慘遭德軍迫害致死。

一九四一年,他在英國志願參軍,兩年之內學好英語和法語,加上他原來的捷克語、匈牙利語、德文和猶太語文都很流利,很快便被派到一個情報單位工作。同時他的名字也經過數次改變,由「健.路得維克」改為「莫利哀」。在聯軍登陸法國勝利之後,又由「莫利哀」的法國名字改為英國人常用的「瓊斯」,最後才改為「麥斯威爾」,沿用至今。

他的事業也受他的語言能力影響。二次大戰結束之前,他所屬的英國皇家兵團駐守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。由於他英勇的行徑,不僅獲得一個勳章,還遇到終身伴侶伊莉莎白,並於一九四五年三月結婚。

八月中,聯軍進駐德國,麥斯威爾因精通德語,被派去審問德軍戰犯。後來任職聯軍總部的公共關係和新聞組,負責檢查德國的電影、戲劇、出版品和報紙。麥斯威爾的主要任務就是安排報紙的供應、編輯與發行。這提供給他在出版事業中很寶貴的經驗,並引起他在這方面的興趣,後來發展為一個跨國的報業鉅子。

打不進上流社會

一九四五年,美國的原子彈轟炸日本廣島之後,據說對麥斯威爾也有一種間接的影響。他後來告訴朋友,他對科學威力的信仰就是從那時開始的。但他並沒有去從事科學研究,都與一位捷克同鄉在倫敦合組了一個小型的進出口公司,開始在歐洲販賣德文報紙和科學雜誌。

一九四七年,他再從英國回到德國,商洽擔任一家德國科學出版社在英國的代理人,後來便自組公司出版一些科學刊物。

一九六四年,他的出版公司Pergamon在一年之內,共出版了六百多本書,七十多份刊物,資產已經累計到四百多萬英磅。那一年他也當選為英國國會的下議院議員,和當時工黨的首相威爾遜建立了很好的政治關係。

但是英國是一個非常保守的社會,對於麥斯威爾這樣的「暴發戶」不僅看不起,而且還儘量排斥。結果他在英國報界的發展,只能得到一般下層社會讀者的支持,打不進高層的主流社會。

一九七0年,麥氏競選國會議員連任失敗後,一直到死亡為止,政治地位便再沒有恢復的機會。

不過,在企業方面,麥氏卻相當成功。除了一九六八年買「世界新聞報」(News of the World)受挫,和曾因虛報股分價值,暫時失去他原來出版公司Pergamon的控制權以外,從一九八0年開始接管英國印刷公司(British Printing Corp.)起,他便不斷擴張,先後將印刷公司改名為「麥斯威爾傳播公司」,成立「波格蒙基金會」,收購發行「每日鏡報」、「星期鏡報」、「倫敦每日新聞」等,並組成「鏡報集團」。一九九0年,他更在歐洲共同市場率先創辦了一份「歐洲人」週報;九一年初又買下紐約的「每日新聞」,成為一位世界知名的跨國報業鉅子。

除了報紙之外,他還有出版教科書的出版公司、雜誌出版公司、衛星傳播公司、國際語言教學中心,及印刷公司。單是這些複雜的企業,就足以證明麥氏白手起家的難得。

然而就在他謎樣的死亡後,不及一個月,「鏡報報業集團」和「麥斯威爾傳播公司」即已因財務危機和弊案,雙雙被倫敦法院派員接管;他所屬意為接班人的兩個兒子伊安和凱文,也在董事會示意下辭職。龐大王國驟然潰散,尤增添這位傳奇人物的神秘色彩。

(姜敬寬為時代雜誌資深研究員)

你可能也喜歡

請往下繼續閱讀

登入網站會員

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