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台灣錢淹腳目」的形容,對國庫絕對已不再適用。
華燈初上,觥籌交錯的夜台灣,一瓶一萬元的威士忌三個月在台灣賣掉新台幣三億元。台灣只有兩千萬人口,卻是這款新酒八五%的市場。
八十年十一月下旬,財政部長王建瑄向執政黨中央政策會報告八十二年度(八十一年七月到八十二年六月)預算編製,特別指出如果大量發行公債籌措建設經費,六年後中央政府每花一百元,將有四十三元用來償還公債本息,實在不容許財政繼續惡化下去。
說這話的同時,國庫只剩一百億元現金。為了發年終獎金、退休金,除了公債外,財政部不惜祭出了多年不用的短期資金調度法寶,八十一年一月要發行一百億元國庫券,才能勉強度過年關。
國庫已經開始「跑三點半」。
我國歷年中央政府總預算報告書或是決算審查報告書中,常不忘強調政府財政穩健的特色。
不再年年有餘
事實上,政府的儲蓄率一直媲美民間,自民國三十九年到七十九年,平均年儲蓄率(經常收入減經常支出,再除以經常收入)都在二五%左右。也就是每收入四元,只花三元,其餘用來支應重大建設綽綽有餘,很少為重大建設發行公債。但是八十一年度儲蓄率估計將滑落到0.六%,可說政府的收入扣掉支出,口袋空空。
昔日年年有餘的財政狀況也出現大反轉。
民國七十到七十六年間,國庫雖因國際景氣低迷、支應十四項建設,而出現赤字,但只要挪用一部分累計歲計剩餘,就能彌補赤字。
七十九年度結餘近二千五百億元,可說是政府遷台以來手頭最寬裕的年代。以後如江河日下,支付近九百億的戰士授田證、北二高經費後,累計歲計剩餘到八十一年度估計只有六百多億。最近財政部發現八十一年度稅收可能短缺五、六百億,對能否保住歲計剩餘已經不敢樂觀。
稅收是政府主要財源,歷年來政府支出中通常有七成是納稅人的貢獻,其餘的才是公營事業盈餘、規費收入或是公債等,近三年政府財源已經發生結構性的改變。
七十九年度受到證券和土地交易活絡的影響,稅收比重逼近八成,使得稅收比重下降的真相到八十一年度才顯現出來。當年稅課收入破天荒地只占歲入不到六成;相反地靠公債及賒借、移用以前歲計剩餘的比例,卻從三年前不到一%,暴漲為二八%。
政府藉公債籌措資金的比例愈來愈高,單單八十一年度就預計發行三千一百二十億元公債,比過去四十年公債發行總額(二九九一億元)還多。
公債一年抵四十年
面對六年國建,政府要編列五兆五千億元預算,財政部參與編製預算的官員愁眉難舒,不知道怎麼編,「總不能項項下面都寫「賒借」吧!」,他無奈歎口氣。
發公債也有限度,財政部為了增加公債發行額度,五年內兩度修改公債發行條例,把公債發行總餘額上限從占歲出總額二五%,一路躍升為四0%,到現行的六0%;並另訂可以發行自償性的乙類公債,上限三五%,但預估明年度甲類公債發行總餘額將接近上限。
而從公債依存度(公債發行額占當年度歲出比例)、未償餘額占歲出比例、以及年度必須償還本息的壓力來看,政府財務像濕透的包袱,愈背愈重。
政大財稅系教授曾巨威指出,政府經常門收入(以稅收為主)成長速度趕不上支出成長,才是更大的財政穩憂。八十一年度經常門收入和支出勉強打平(收入只比支出多三十七億元),再下去一定是入不敷出,發薪水、買原子筆都要靠借錢,赤字預算就會變成預算赤字。
栓不住的馬
主計處第一局局長張哲琛分析,政府財政困難,主因是過去幾年稅制改革都是減稅取向,如所得稅、關稅;要新闢財源也困難重重。例如,都市計畫捐條例送到立法院後遭到撤回的命運,證交稅、土地增值稅本來就屬於機會稅,並不穩定。
另一方面,支出面卻愈來愈膨脹,尤其是人事費用,始終占總預算三成左右。加上民間對公共建設的需求愈來愈殷切,政府支出形如栓不住的馬。
行政院中央政府總供需預測會議預估,八十二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為一兆一千一百億元,和七十八年度比較,五年間幾乎成長整整一倍。張哲琛估計,短期內(至少五年),政府一定會有財務困難。 資金調度能力是國庫短期內最重大的考驗。
過去,發公債幾乎就等於國庫財務調度,如今在財務困難的「家變」下,反而出現較寬廣的空間。
財政部首先把方向指向掌握三成中央政府總預算的國防部。經過多次協商,國防部終於同意只保留一百多億元的安全現金存量,把未依計畫支用的部分(多半是武器採購),提供國庫調度。
近十年來未採用的短期資金調度工具--國庫券、從沒有發行過的乙類建設公債,都將成為財務調度新秀;國營事業盈餘也可以提前繳庫。
迫不得已,國庫還有一招可以救急--向中央銀行融資。
工具增加後,國庫的水池變大了。
「公債能晚發一個月,絕對不早發,發四百億就能過關的,絕不多發一億」,國庫署官員希望守住這道關口,儘量減輕國庫負擔。早發或多發一百億公債,一個月利息負擔就要多七、八千萬元。
然而不可諱言的,國庫管理需要相關部會配合猶多,例如工程計畫是否確實?財務規畫是否精確?是否按進度施工?民營化腳步如何?乃至於各方對可能增稅的反應。政大財稅系教授曾巨威寄望財政部,在部內已經凝聚共識後,應該加強民意代表、各部會的關係,才能增添未來財務調度的助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