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acebook Pixel
訂閱
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,立即登入

為您推薦

會員權益

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,倒數計時,即刻報名

壯大、結合、同步-評蕭部長的經濟策略

高希均
user

高希均

1991-11-15

瀏覽數 11,650+

壯大、結合、同步-評蕭部長的經濟策略
 

本文出自 1991 / 12月號雜誌 第066期遠見雜誌

一、一起來鼓吹

台灣在一九九0年代初期陷入了人不窮志窮的窘境。

排名世界第十九位的國民生產毛額,及名列前茅的外匯存底,無法掩飾一些人坐井觀天的短視,以及明哲保身的自私。令人遺憾的是,少數人不顧任何後果的在爭權、爭利、爭名。這些舉止,不僅使他們悖離了沈默的大多數,也把二千萬人民推到了危險的懸崖。

在企圖分裂中國的主張中,台灣內部快要先分裂了。

在這個沈悶局面下,經濟部長蕭萬長在十一月初的演講中,豪氣萬丈地提出了「壯大台灣、結合大陸、同步世界」的構想。這個把台灣定位於全中國領土,也把台灣定位於世界舞台的經濟策略,值得大家一起來鼓吹。

二、「壯大」的前提

台灣已被公認是高所得經濟地區,但是仍有顯著的缺點,如公共建設落後、產業結構調整緩慢、國內投資意願低落;「六年國建」正是對付這些病態的一帖重要處方。

政府財經政策所能產生的整體效果,必須要透過個別產業的改善才能凸顯。如果個別的產業不能改善其技術水準、管理效率、產業規模等等,它們就難以提高生產力,也就難以在國際市場上維持優勢。

提高生產力通常需要透過新投資。但是社會已不再安定時,誰敢、誰肯、誰會做長期投資?

過渡時期的「陣痛」,一般人民與廠商是可以忍受的。所不能忍受的是街頭大規模的抗爭、國會中持續的杯葛、引起人心不安的偏激政治訴求。在抗爭、杯葛與人心不安下,台灣怎會壯大?

張敏敏老師《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》6 天班・用 OGSM 2.0 串聯策略與行動,台北、台中開課,最後報名!

三、勇敢的往外看

兩岸間接貿易在急速成長,而且今年對大陸的順差,也接近對外貿易總順差的三分之一,但是兩岸的基本關係只有枝節上的調整,既沒有局部性的改善,更沒有全面性的突破。

在這個僵持的情勢下,蕭部長勇敢地提出了「結合」大陸,來展現其識見。但是蕭部長對中共並沒有美麗的憧憬。他指出:國家統一綱領是兩岸關係發展的最高指導原則。只有對方出現善意回應,台灣、香港與大陸沿海經濟特區才可以發展為一個經濟共同體。

近年來海內外學者也都不斷地討論「大中華共同市場」可能帶給三邊的經濟利益,與對中共可能產生的內部轉變。我個人認為--這不是險棋。針對雙方資源做互利的分工與擴展,是符合現實發展,也符合區域性整合的潮流,更符合中國人的長期願望。

在世界經濟舞台上,台灣能否再上層樓,就在於能否與世界同步。蕭部長強調「新興產業科技化、傳統產業升級化、基礎產業大型化」是納入世界產業體系的重要條件。

事實上,台灣真要「結合大陸」與「世界同步」,我個人認為首先要有相當程度的自信與氣量。

在兩岸關係上,雙方一直都在杯弓蛇影的恐懼心態下,相互防範。沒有自信,那能突破?在對外關係上,外匯存底可以不斷的累積,國際責任則儘量推諉。沒有氣量,怎敢與人分享?

在今後召開的全國經濟會議中,與會代表應當就蕭部長所提的這項經濟策略提出建言,積極推展。

(高希均所著「經濟學的世界」、所編「台灣經驗四十年」等書已由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)

你可能也喜歡

請往下繼續閱讀

登入網站會員

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