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費報名 免費報名 感受新東方花藝大師 - 凌宗湧的生活美學

不要讓「特殊照顧」變成特權

周 民
user

周 民

1986-07-01

瀏覽數 10,750+

不要讓「特殊照顧」變成特權
 

本文出自 1986 / 7月號雜誌 從世界舞台看中華民國

當一個社會出現結構性的改變以後,往往因為受過去傳統的束縛,出現觀念轉變跟不上現實轉變的現象。由於過去農業社會的舊有觀念仍牢牢的影響著今日社會的行為規範,使我國社會在朝向現代化演進時,遭遇了許多阻礙,甚至使進步為之延緩。

遇到上述情況之時,就需要一些有遠見者出來負起移風易俗的責任,尤其在現代民主社會,負行政重任的官員們,更承擔有引導社會朝向正確方向發展的使命。可是事實告訴我們,革新觀念的工作不但推行得極為有限;相反地,那些負有國家重大責任的人士,在意識中常緬懷昔日的傳統,不願或不敢作根本的改革,使公共事務不斷出現偏失。

「照顧」輿「德意」

最常見的一種情況是強調對弱者的「照顧」,以示照顧者的「德意」。這原是農業社會中的美德,但在工業社會中如果過於濫用,很容易造成鼓勵投機取巧和損壞公平的原則。因為對一部份弱者施以特別的利益,就是特殊佔,也就是一般所謂的「特權」,狡黠之徒便可能運用特殊的待遇作不法的圖利。順便舉一兩個例子加以說明:(1)同樣的柴油;如果購買者是漁民,可以比別的購買者享有打六折的優惠。這種對漁民特別優待的辦法,是出於漁民生活苦、所得低加以特別「照顧」的原意,可是這樣一來,漁民把低價買來的柴油轉售圖利,就紊亂了柴油市場的供需,而且就工廠或運轉部門而言,他們對社會的貢獻並不下於漁民,甚或反而超過

,何以要以較高的價格才能買到柴油?這個例子已足以說明,這類方式的「照顧德意」往往反而成為助長取巧、破壞公平的根源。

(2)鹽是大家都必需的食品之一,也是工業的原料,食用的鹽要經過多層精鍊,成本較高,售價較高,其他作原料用的鹽只是粗鹽,加工過程簡單,售價較低。不知什麼時候起,忽然興起對農民要特別照顧的念頭,規定賣給農民的鹽價格應儘量從低,甚至低到成本以下,於是在鹽的銷售統計中,會發現農民用鹽的成長率最為突出,這再度說明了一個事實,農民可將購得的低價鹽轉售圖利,這種對部份的人施以特惠,很容易為狡黠者利用特權套取特殊的利益,一種出諸善意的美德,反而成為惡劣風氣的肇因。這種實例實在不勝枚舉,不知傳統的觀念對現代社會會造成什麼樣的

不良衝激。

【遠見 x 未來兒童雙刊共讀】週年限時優惠,不只加送一期,還送《未來兒童》知識庫權限!

「安撫」與「群和」

這幾年在我們的社會中,無論是政治或經濟,都正處於轉型的時期。在此階段,必然地會引起若干轉變的痛苦,但只要方向正確,這種痛苦既不可避免也不必過於強調。然而常常可以看到這種痛苦被誇大,在強烈的希望社會安定的心理下,形成了壓力,於是為了社會的「祥和」,便採取各種「安撫」的做法。不幸的是在經濟範疇內,對某一部份人施以特殊的安撫,就會損及全體的利益,甚至會使維護現代社會基本的紀律為之破壞。

拿一年多以前的工廠倒閉案件為例,有的工廠設備陳舊、管理不善、財務不健全、生產力低下,這種經營效率不良、不具競爭力的工廠,在正常的市場經濟下,理應淘汰。可是我們常藉工人失業會引發社會問題為由,不得不予特別「紓困」,甚至默許員工以自救為名,擅自接受非其所有的工廠運營起來,等於非法的侵占行為。

尤其不幸的,大家看穿了「安撫」的心態,群起爭取安撫,反而成為社會的亂源。最近看到本年冬季的中央民代選舉,有所謂「祥和」計劃,選舉本來是一種競爭,只有要求在公平的軌道上競爭,在法律的軌道上競爭,根本無所謂祥和,因為祥和就帶來妥協,而妥協的背後又不知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。

現代社會的基本原則是所有的人都應置於公平的基礎上競爭,一切施政處事應當以整體利益為考慮的對象,而不宜把社會分成許多圈圈,把大眾分成許多階層,應該追求的是普遍性和公平性,這就有賴領導人士負起移風易俗的責任,展現出匡時扶正的魄力了。

你可能也喜歡

請往下繼續閱讀

登入網站會員

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