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想全靠中國供應的稀土,美國急著自建產線、日本偷偷轉單東南亞、歐盟砸錢挖北極圈,只為擺脫這場「科技命脈被卡住脖子」的噩夢。一場看不見硝煙的資源戰,正在悄悄全面開打。
稀土,一組17個看似冷僻的化學元素,實則是現代高科技產業的命脈。從電動車馬達到戰鬥機雷達,再到智慧型手機震動馬達,無一不仰賴稀土材料。
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,中國大陸不僅掌握全球六成以上的稀土開採量,更壟斷超過八成的精煉產能,不想被「卡脖子」的美國、歐盟、日本等,正試圖在大陸主導的稀土供應鏈之外,另起爐灶。
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(USGS)資料,2024年美國進口的稀土中高達77%來自大陸;日本經濟產業省數據亦指出,該國60%的稀土倚賴大陸供應;就連致力推動綠色轉型的歐盟,也有46%的稀土得靠大陸輸送,其次才是來自俄羅斯(29%)與馬來西亞(20%)。
全球多數國家對中國稀土的「上癮程度」,堪比早上沒喝咖啡就無法開工的上班族。此一高度集中現象,自然成為各國關心國家安全與產業韌性人士的隱憂。
五角大廈祭出《國防生產法》
為降低風險,美國率先行動。《路透》報導,2025年3月,中美貿易爭端升溫,大陸暫停了稀土向美國出口;四個月後,美國政府便宣布,與美國唯一的稀土礦企業MP Materials達成了一項數十億美元的協議,以提高稀土永久磁鐵的產量。
該項重大投資並援引了一項冷戰時期的立法:《國防生產法》(Defense Production Act),美國國防部將成為MP Materials的最大股東。受交易消息提振,MP Materials股價隨之飆升近50%。
與此同時,來自澳洲的萊納斯稀土公司(Lynas Rare Earths),計畫在德州建設重稀土分離廠,亦獲得五角大廈的支持。
研究報告《2025中國稀土產業市場洞察報告》分析,MP Materials和萊納斯美國項目,被視為美國數十年來最積極的關鍵礦產本土化政策,目標是在2027年前讓國防相關的稀土需求「自給自足」。只是,從挖礦到精煉,中間環節繁複又耗時,加上環保人士抗議,能不能如期完工?恐怕連五角大廈自己都在心裡默念:「希望不要延期……。」

歐盟、日本打造「去中」稀土防線
再來觀察日本,則採取「東南亞路線」分散風險。根據《日經亞洲》2025年10月31日報導,日本雙日株式會社自此開始進口澳洲生產的稀土元素:「這標誌著日本首次從中國大陸以外的來源,購買這種關鍵物資。」
除持續深化與澳洲的合作外,更積極拓展與越南、泰國的稀土貿易關係。日本政府預期,爭取至2025年將對中國稀土的倚賴度從60%降至50%以下,以降低風險。
歐盟則選擇立法先行。2023年通過的一部長達數百頁的《關鍵原材料法案》(CRMA),不僅為2030年設下開採、加工與回收的具體目標,更將稀土列為「戰略原料」。
另一方面,歐盟加速推動愛沙尼亞Silmet工廠升級與芬蘭Sokli礦場開發。只是,在北歐極寒氣候與嚴格環保規範下,這些項目能否如期量產,仍是未知數。

澳洲:從袋鼠國變「稀土後援王」
值得注意的是,澳洲正悄然成為西方稀土戰略的關鍵支點。
澳洲市調機構《DiscoveryAlert》指出,澳洲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稀土生產國,約占全球產量的11%。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、穩定的政治環境以及成熟的採礦技術,使澳洲企業成為國際供應多元化計畫的首選合作伙伴。
儘管澳洲的稀土儲量僅占全球的2.8%,但計畫新建的稀土廠卻占全球總計畫的一半以上。
澳洲政府近年來也透過貸款與補貼,大力支持萊納斯、Arafura Resources及Hastings Technology Metals等企業擴充精煉產能。澳洲官員曾半開玩笑表示:「我們或許沒有晶片,但我們有讓晶片運作的稀土。」
與其硬脫鉤,不如學會「慢慢放手」
正當各國忙著「去中國化」,現實卻頗為殘酷,因為即便各國挖得出稀土礦物,全球逾80%的稀土精煉產能仍集中於大陸,意味著就算美國在加州找到新礦脈、歐盟在芬蘭成功開採,假使缺乏後端分離與提純技術,最終仍可能需將原料送往大陸處理——如同買了新鮮雞蛋,卻發現全世界僅大陸這裡「有平底鍋能煎蛋」。
圍繞著稀土所展開的地緣競賽,表面上是資源爭奪,實則考驗各國在技術、環保與產業政策之間的平衡能力。短期內,完全「與中脫鉤」並不現實,但逐步降低單一倚賴,已成不可逆的趨勢。
在大國博弈日益白熱化的今日,稀土這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,才剛剛進入中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