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acebook Pixel
訂閱
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,立即登入

為您推薦

會員權益

【採訪筆記】兩岸年輕人到底有何不同?

彭杏珠
user

彭杏珠

2012-12-24

瀏覽數 13,200+

【採訪筆記】兩岸年輕人到底有何不同?
 

最近,只要談論到年輕人的議題,總會引起正反兩極的討論。但是,真實而刺耳的話還是得說。不然,台灣當真會愈來愈沒有競爭力。

前一陣子,因為工作關係,接觸不少在海外奮鬥的台商,私下聊起來後,大家紛紛提出對兩岸年輕人差異化的看法:台灣年輕人創業精神遠輸給大陸青年。

2000年以前,台商大多是進用台幹到大陸管理,之後台幹逐漸減少,陸幹逐步增加。理由很簡單,台幹薪水高,約為當地人兩倍,包住宿、請佣人、派司機、車子,每三個月還要支付返鄉機票費,而且薪資是當地人兩倍,請一個台幹足足可以請上四個大陸人。

假設一個台幹月薪為3萬元人民幣,再加上述的費用,只能創造10萬人民幣的業績,當地人1.5萬元,卻能創造20萬的績效,業主請一位台幹跟陸幹的成本變成10:1。

而且大陸職場競爭,能擠進外商公司的都是佼佼者,不少是來自內地的窮苦人家子弟。大學畢業後,就隻身到大城市找工作,對他們而言,只許成功不許失敗。由於窮怕了,他們學習動機強,努力投資自己,就像海綿般,吸收力超強,白天上班,晚上補習,經常回到宿舍都11、12點了,但是隔天照樣準時上班。

在商言商,如果你是經營者,會想雇用誰?

這些年輕人習得一技之長後,不少人選擇創業,就像台灣的50年代一樣,到處都是家庭工廠,他們不畏辛勞,敢拼敢衝,唯一的目標就是賺大錢。即便失敗了,也無所畏懼,當初就是一個人兩手空空到外地奮鬥,大不了再從谷底努力往上爬。反觀台灣,婦女平均生育率全世界最低為0.89人,少子化後,個個孩子都是捧在手掌心的寶,只要孩子受到委屈,不少家長都是先責怪學校,當起直昇機父母。

孩子在相對優渥與自由的環境長大,顯得活潑、靈活,富有創意,卻也很自我,更欠缺創業的基因,他們沒有創業的急迫性,因為即便找不到心目中理想的工作,家長也能包容,甚至不希望孩子屈就,而且學歷愈高,這種現象愈明顯。

兩岸年輕人的競爭力不言而喻,而這也正是老一代創業家所憂心的。當初台灣靠著中小企業提著一卡皮箱闖天下,創造了新台幣淹腳目的經濟奇蹟,如果下一代都缺少創業的動機與精神,將來又會是如何呢?

【會員限定活動】護國神山怎麼造?和《造山者》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!

我當然知道年輕人有許多的抱怨與不滿,也理解時空環境所帶來的困境,但是在國際化的時代下,台灣不是關起門來,只跟自家人比,要競爭的可是全世界的人才呢。

你可能也喜歡

請往下繼續閱讀

登入網站會員

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