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曾想過,一個有帕金森氏症,雙手顫抖的長者,如果可以自己用碗筷吃飯而不杯盤狼藉;單手的殘障人士面對美味的牛排,可以單手共用刀叉;學齡前的小孩有合適的洗手檯,不須大人幫忙就可以自己洗手,這將是多麼理想的生活環境!
隨著台灣人口老化,高齡化社會趨勢明顯,同時可滿足各年齡與身心狀態者居住需求的「全齡住宅」,勢必成為未來主流,12月2日永慶慈善基金會與《遠見》雜誌特別舉辦「您不能忽視的未來需求-全齡通用宅趨勢論壇」,邀請產官學界各方人士齊聚一堂,討論這個關係你我未來生活品質的重要議題。
全齡設計已演變成普世趨勢
主持人、《遠見》雜誌副社長兼總編輯楊瑪利表示,9月底她跟隨永慶慈善基金會前往日本東京考察全齡通用宅,發現無論街道、捷運、巴士都備有完善的無障礙設施,即使是百年歷史文化古蹟淺草寺,都設有電梯直抵二樓正廳。細膩貼心的設計,展現在排水孔縫隙不會卡住鞋、廁所與浴室包括門寬、扶手、洗手台高度、浴缸設備等皆合乎殘障人士需求。她頗有感觸地說:「台灣也應該朝此方向努力,成為一個行無礙的國家。」
何謂通用設計?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陳政雄表示,通用設計的精神是「以無障礙設施為基礎,確保社會每一分子都能共享安全、舒適、便利的社會資源。」如美國、英國、日本約於90年代開始有通用設計的概念,台灣也在2010年在嘉義蘭潭靜園設立全國第一所全齡適用住宅,針對高齡、身心障礙、臥床者需求均有貼心設計,值得各界參考。
「全齡設計以前被視為一種社會福利,但隨著社會老化快速來臨,現在已成為普世的浪潮,」永慶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趙怡指出,數據顯示,台灣每年有33萬人兒童因事故受傷,其中以自家發生比率最高; 1/3老人每年至少跌倒一次,讓人體認到全齡住宅的迫切性。趙怡指出,永慶慈善基金會的成立,就是為了致力推廣「行無礙」、「遊無礙」、「住無礙」、「心無礙」。
以同理心與包容打造通用環境
除了企業投入之外,政府也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。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所長何明錦提到,政府對建立無障礙、全齡通用住宅已有許多規劃,例如推行騎樓整平計畫、人行無障礙環境改善,研擬無障礙住宅設計基準與獎勵辦法,設立無障礙住宅標章…...等,待住宅法公布後,還會對現有住宅改善予以補助。同時針對捷運、台鐵、高鐵等公共設施推動無障礙設施計畫,「希望逐步建立全民適居空間,不分年齡、性別,都能在家庭、社區與城市享有安心環境,」何明錦說。
本身也是肢障人士的自由空間基金會董事長唐峰正指出,他到過歐洲國家之後,才發現無論是單車族、娃娃車、殘障者,都擁有被尊重的空間使用權。「設計者必須思考所有使用者的需求,」他呼籲,應該要有同理心,以「包容而不是取代的思維」進行設計,並從改變教育著手,才能打造出真正符合需要的通用環境。
隨著世界人口高齡化和少子化的現象,會中來賓一致認為,不分年齡、身分,人人都能平等使用的「全齡通用宅」,是現代住宅環境的新趨勢,期待各界共同參與推動,讓每一個人都能擁有安全、便利、舒適的生活。
(圖:許宏偉∕攝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