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半年做一整本談年輕人的專刊,在台灣媒體圈,大概也只剩《遠見》有這種「奢侈」了。過程中會不斷反問自己:我也是「失落的一代」嗎?
看著手裡泛黃的相片,一家五口在澄清湖畔對著鏡頭傻笑。那年我10歲,36歲的父親,已經結婚12年、生了3胎、還有自己的事業,和媽媽兩人一起把整個家扛起來,每次回鄉下,我們都感受到周遭親友的羨慕眼光。
時光快轉到今天,正值父親當時年紀的我,結婚4年、只敢生1胎、還有10多年房貸要繳,工作「責任制」,熬夜趕工是家常便飯。
我的人生,似乎比父親落後了許多,我們真的失落嗎?
退伍後找工作,就碰到網路泡沫化,當年大家說是「百年一見」的經濟低潮,後來「不景氣」這個詞彙幾乎每年就出現,成了我們這世代的成人禮。
這次寫文章蒐集資料赫然發現,台灣「實質薪資」水準竟然倒退至1998年,那年我正要大學畢業,想不到一出校門,外頭的職場待遇就定格了。
我們這代真的比較「衰」嗎?這是永遠比不完的大哉問。父母輩會說他們是餓肚子、沒穿鞋長大的,年輕人哪知什麼叫苦?爺奶輩的又會說,他們經歷過戰亂、逃難,才是真正的苦到最高點。
然而,與其打世代間永無止盡的嘴炮、彼此嫌惡,不如互相合作,一起為更小的下一代台灣人努力吧!
在此之前,大家最好先拋棄成見,把那副有色眼鏡拿掉。
舉個例,蒐集各種青年案例故事時,老一輩經常只聽了開頭,就不明究理地開啟「批判」模式,「這小鬼有問題,腦袋瓜在想什麼啊?」甚至想介入、干預別人的人生,「就叫他改做什麼就好啦!幹嘛那麼笨、那麼辛苦咧~」
相對的,年輕人對上一代也有不少刻板印象,「那些老傢伙的頭殼都裝屎啦!」「對人生的衡量刻度只有錢而已,太膚淺了吧?」「就是他們把台灣搞成這樣的啊,還敢教訓我們?」
諸如此類的兩代仇恨言語,不斷繚繞腦海。如果吸收負面能量可以讓自己強大的話,我想我應該可以加入「復仇者聯盟」,化身為「包龍星人」了,用嘴炮打跑不景氣的外星怪獸。
不過回歸現實,走完幾十年經濟榮景的台灣,已經不起這樣的內耗。儘管大環境不利於這代年輕人,但他們仍然擁有許多前人沒有的優勢跟創意。
就算沒有出頭的把握,年輕人也不該就此放棄,因為,那是你們自己的人生,不能重來的!
至於老骨頭們,除了發揮念力碎念之外,也請多給機會、伸出提攜的手,不要一直抱怨年輕人難用、難管,然後又要求政府多給外勞,用最低工資節省成本。你們的時代總會過去的,多為台灣想些長遠的事情,好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