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acebook Pixel
訂閱
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,立即登入

為您推薦

會員權益

錢不是問題,其他呢?

高希均
user

高希均

1991-10-15

瀏覽數 14,350+

錢不是問題,其他呢?
 

本文出自 1991 / 11月號雜誌 第065期遠見雜誌

一、不貧則爭

在窮的時候,總認為只要有錢,什麼問題都可迎刃而解,因此個人與國家的全副心思都放在累積財富與追求成長上。令人沮喪的是:個人發現再多的金錢,也買不到快樂、幸福、與健康;也不容易買到名譽、智慧與尊嚴。政府更發現,在公眾事務上,當「錢不是問題」時,別的都變成了問題。例如:

.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垃圾,政府有錢要建焚化爐,那裡「要」它建?

.面對已經不足的電力供應,台電有錢建核四,那裡「准」它建?

.面對難以忍受的噪音與污染,什麼時候才能克服各種困難,出現一個乾淨的環境?

.面對街頭與議會不斷的抗爭,什麼時候才能走上法治的軌道,有一個安定的社會?

過去,不平則鳴,所爭的是公道;現在,不貧則爭,所爭是名、是利、是權、是勢。在名利權勢交叉誘惑及相互運用之際,任何一個公共政策--尤其是涉及土地收購、重畫與開發,不是懸而不決,就是何私舞弊。使人深切覺悟到:「錢不是問題」,但是「錢」引發了太多新的問題。

二、人不窮志窮

窮困的時候要「人窮志不窮」。「人窮」的歲月已經過去,不幸代之而起的是「志窮」的年代。

在今天的小康社會中,隨處都有「志窮」的例子:

.在教育界,居然仍有一些收紅包的校長。

.在工商界,居然仍有一些逃漏稅的企業家。

.在議會,居然以危言聳聽、引起人心慌亂的言論才會受到重視。

.在政壇,居然小心翼翼,不做大事的首長才會變成不倒翁。

窮的時候,錢是問題,要強調「廉」;不窮的時候,錢不是問題,要強調「能」。

《造山者》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,7/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|立即報名>>

三、三個範例

財富可以彌補「人窮」,什麼因素才能改善人的「志窮」?也許就有活生生的典範可以激發人的志氣、情操、與抱負。

讓我們的媒體來發掘、來報導那些散布在台灣各階層「志不窮」的故事。處在歷史轉折點的台灣,我們太需要豪氣萬丈與高瞻遠矚的政治家、思想家、科學家、宗教家、企業家……。

對那些只肯取之於社會、不肯用之於社會的;對那些只有政治野心、沒有政治道德的;對那些只有自我意識、沒有國家意識的;首先請媒體把他們遺忘,其次讓我們規勸他們:做一個清清白白的中國人,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,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中國人。

對那些有魄力做事的、擔當責任的、冒險創業的、獻身大愛的,給他們掌聲,給他們選票。

出現在十月分「遠見」雜誌上的三位封面人物,就是好例子:

.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,用他的智慧與人類分享科學知識的突破。

.宗教家證嚴法師,用她的清淨悲憫之心,福蔭貧苦眾生。

.「IDF之父」黃孝宗,用他的專長全心投入戰機開發,增加國家安全。

他們三位更有一個共同特點:在「錢不是問題」的情況下,把籌措到的經費,做了最妥善的運用。

四、「人」變成了問題

在政府首長討論國家施政,指出「錢不是問題」時,乍聽起來,錢既不是問題,那麼政府的計畫就可以一一順利推廣了。事實上,首長要坦率告訴人民的是:除了錢,還有太多的共識需要建立,太多的困難需要克服,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。

「錢」不再是問題時,「人」變成了大問題。一些立法委員的杯葛,幾乎可以使國會癱瘓;一些居民的強烈反對,就可以阻擋興建公共工程及民間投資設廠;一些人的激烈言論,就可以升高民心焦慮,助長移民潮。

今天愈想做事的首長,愈會有挫折感。這個社會愈來愈少是非的標準、對錯的認定。目前既缺少基本的共識,更缺少追求的遠景。台灣本有大發展的潛力,現在都面臨大分歧的危機。

面對這個危急的局勢,只有靠執政黨的領導階層,以恢宏的胸襟,建立相互共識,再以具體步驟,凝結全民力量。唯有當「人」與「錢」都不是問題時,台灣才有機會為中華民族的子孫,創造一個美好的明天。

(高希均所著「經濟學的世界」、所編「台灣經驗四十年」等書已由天下文化公司出版)

你可能也喜歡

請往下繼續閱讀

登入網站會員

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