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國四十年代,台灣有一張素淨的臉。
「當時沒什麼像樣的工業。」一位日據時代就在糖廠工作的老人,吐了口煙,回憶那段百廢待舉的歲月。
老人明年將自台糖退休,他不會忘記,那個年代,他正年少,台糖正英氣煥發。
蔗高丈餘,根根青翠挺拔,象徵台灣當時的經濟支柱。早在日人肆力經營時,糖業就是台灣最大企業;光復後,政府接管四大製糖株式會社近十二萬公頃的土地,經迅速復建重組,成為富有的大地主台糖公司。
當時,台糖鐵路比鐵路局的還要長兩倍,攤開台灣地圖,尤其中南部,處處可看到台糖的脈動。老台糖人自豪:「台糖不下車!」從北到南,每經一站,乘客上上下下,總有台糖人在車上。
出國結「糖匯」
更光榮的是,民國三十九年至五十二年,砂糖一直是台灣外銷品第一位,幾度占政府總外匯收人的七0%。
「以前出國結匯,叫糖匯」,這段歷史讓台糖人回憶起來笑得甜蜜:「政府要買工業設備,先問台糖今年有沒有錢進來。」台糖人說,是台糖扶助了工業;是台糖為農業引進打探井的技術;台糖更率先採用電腦處理資訊;台糖……。
一年又一年,經濟起飛了,工商業振興了,台糖卻衰微了。
現在,身為國營事業中唯一的農產加工業,一切條件都對台糖不利。
蔗糖事業發達的國家(如巴西),農地廣食、工資便宜。而台灣,政府不斷徵收台糖土地作為公共建設用地,部分蔗農轉種經濟作物,使蔗田面積日漸縮小;而農村人口外流、工資上漲、勞力難求,也不利台糖發展。
國際糖價不穩定,四十五年來,台糖也歷經幾番波折。尤其近幾年國際糖價持續低迷,台糖每外銷一公噸糖,就得賠上一萬多元新台幣,不得不縮減產量。然而,設備、人力按年產量八十萬公噸配置,都因年產量降到四、五十萬公噸,形成設備、人力嚴重閒置,成本提高。
八萬蔗農是台糖無法卸下的包袱。歐美國家實戶何高糖價政策,並由政府出面保護蔗農;在台灣,保護蔗農的責任由台糖一肩扛起。任務包括以保證價格收購甘蔗、免費輔導蔗農生產技術、補貼蔗農向銀行借貸利息等。
大環境條件不利,儘管台灣內銷糖價約為國際糖價的三倍,台糖的砂糖銷售仍不敷成本,出現虧損。
「台糖以前是有用的人,現在沒什麼用,也不能拿他怎麼辦,」即將自台糖退休的老人感歎,從老台糖人的口中說出這句話,真是無奈。
完成使命多角經營
「台糖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,」前台糖董事長汪彝定直指,台糖現在只是為八萬蔗農的生計而維持,將來必須持續性輔導轉業,「替代蔗糖的事業不可能明天就出現,台糖需要穩定長期的政策,維持它的生存。」
台糖必須求新求變。多年來,台糖的自救策略,就是朝多角化經營的方向走,如今它有四0%左右的營收,不是來自砂糖銷售。
早在民國四十年代,台糖開始推展養豬事業,目的在利用豬糞製肥,來維持蔗田地力,而製糖最主要的副產品糖蜜,又是豬隻的良好飼料,形成生生不息的生產循環。
之後,台糖陸續推出的副產品有酒精、酵母、紙漿、食用油、飼料等,食品如冷凍水餃、健素糖等,也頗知名。
台糖並發展生物科技和精緻農業。例如繁殖特有的蝴蝶蘭,新品種命名為「台糖一號」、「台糖六號」,還曾在日本名古屋國際蘭展中得到銅牌獎。
在外界眼中,台糖愈來愈「不務正業」、「與民爭利」,但台糖人深深體會,「糖是甜蜜的,經營擔子部是苦的,」台糖副總經理錢秉才生動地比擬。
「賺錢的產品種類很多,但都只能賺小錢;虧損的產品種類少,卻都虧大錢。」台糖董事長葛錦昭舉八十年度為例,除砂糖虧損外,第二大產品毛豬,因一公斤售價由三十八元跌到三十五元,也造成虧損五億元。
八十年度台糖營業內虧損約十五億元,幸有營業外收入填補,才使台糖仍有約二十七億元的盈餘。這營業外收入,主要來自土地租售。
用老本求生存
土地,是台糖「了不得的資產」,台糖上下皆寄望,能以土地開發的方式籌措資金,度過經營困境。
多年來,台糖配合政府公地放領、撥交土地給退輔會,及政府徵收、價購,土地面積只剩光復接收時的一半,但仍擁有近六萬公頃土地的台糖,還是台灣最大地主。算盤一打,地價高昂的土地如不處理,等於凍結巨額資金。
去年四月,台糖土地開發處成立,積極開發台糖土地。尖山碑水庫風景區已具雛型,高雄大型車輛停車場也完成第一期工程人六0個車位。遊憩區、大型購物中心、住宅區、工業區等,都列入開發計書。
台糖開發土地的最大阻力在地目變更困難。例如開發高雄育樂園和鹿寮溪水庫遊樂區,就因用地申請變更未獲同意而暫緩辦理。另外,土地開發也面臨特權壓力,民意代表爭相承包工程。幾位台糖主管搖頭表示,這兩個因素,「讓台糖錯失時機,干擾不斷。」
人才不足也是推動土地開發的一項難題。台糖目前亟欲訓練員工第二專長,造就保全、監工、觀光服務業的人才,以提升內部轉業的機會。
台糖因應變局的能力,「我們也覺得慢。」台糖人心急。
展望未來,多角化經營及開發土地,仍是台糖「持續性轉業」必走之路。台糖已擬出未來各事業的比重,「砂糖、畜殖下降,副產、精緻農業微增,大幅增加土地開發」。
台糖副總錢秉才舉例,六年後,砂糖事業的營收比重由現在的六三%,降低為五0%,土地開發則由0.一%,增加到一七%。而且將提高進口糖的比例,使營運成本降低。目前正計畫籌建高雄精煉糖廠並尋求海外投資。
台糖董事長葛錦昭曾訪問澳洲一家建於殖民地時代的精煉糖廠(CSR);「它的製糖營收才占一三%,營建占六三%!」他一語道破:「台糖也會愈來愈像CSR,而目前最需要的,是時間和彈性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