愈來愈多的指標顯示,台灣經濟景氣正從谷底穩健地回升,從三、四年前開始衰退的這一波景氣循環,幾乎可以說已經是否極泰來。
但是,把過去四十二年來台灣經濟發展當作一個整體來看,我們也會見到一個大循環,而目前正落在這個大循環的尾端,還看不出有任何的新契機。
台灣的經濟真正是從灰燼中浴火重生的鳳凰。四十二年前,當這一個被稱作經濟奇蹟的發展過程開始的時候,這個島嶼剛受過戰火的洗禮,百廢待舉。而國民政府的政權,遭遇到歷史上最嚴厲的考驗,失去了絕大部分的中國領土,只能在這海角一隅奮鬥圖存。
第一個十年站穩腳步
那時候在這裡的七百多萬中國人幾乎是一無所有、赤手空拳地在廢墟中胼手胝足地奮力建設。所憑藉的只是背水一戰的哀兵鬥志,中國人克勤克儉、好學向上的文化傳統,以及國民政府自大陸倉皇撤來的一群公職人員的才幹,與新敗之餘臥薪嘗膽的踔厲之氣。
靠著這些似乎虛無縹緲、捉摸不著的東西,台灣經濟開始迅速發展。第一個十年重建了被戰火破壞的基本建設,大幅度地激勵農業生產,在農業發展培育的條件之下,工業部門高速成長,一股欣欣向榮、蓬勃發展的朝氣,瀰漫於剛站穩腳步、開始蹣跚地走上經濟發展之路的台灣。
第二個十年在積極拓展國外市場的新方向下,台灣經濟以最快速度向前猛衝。發展的條件逐漸成熟,民間的活力充分激發,就像一個勁氣十足的年輕小伙子,有用不完的精力,也有發掘不盡的機會。似乎不費什麼力氣,我們締造了最輝煌的十年。前一個階段所遭遇的難題幾乎全部迎刃而解,台灣經濟在開發中國家裡,已經開始嶄露頭角,與香港、新加坡、南韓,共同顯現出不同於儕輩的氣勢。
隨後的十年中,朝氣與活力已逐漸消退,我們看到的是穩步徐行,在既有的軌道上沈穩地運轉,產業結構、所得分配、國際貿易都在前十年奠定的基礎上繼續發展。但是年輕時代所種下的病根,也正在暗中滋長,不時顯現出一些容易被忽視的病象。
到了最近這十年,經濟一方面暮氣沈沈,早已失去了年輕的活力與昂揚的鬥志;另一方面幾十年累積的病根一起發作,有的在內部作祟,有的從外面侵襲。這一副擁腫肥胖的病軀,在嚴重的內感外傷之下百病叢生,就要為這一個燦爛、但也不能免於凋殘的大循環寫下最後的句點。
得了窮人富貴病
在我們一向引以為傲的亞洲四小龍中,我們已經從名列前茅到敬陪末座,比不上香港、新加坡,也不能與亦步亦趨緊隨我們之後的南韓相抗衡。企業大量外移、國民好逸惡勞、社會秩序紊亂,有人說我們得了窮人的富貴病;也有人認為我們是貧窮於富裕之中。這些紛雜混亂的現象,只是大循環走到尾端的寫照。
從積極一面看,一個大循環的結束,正是另一個新循環的開始,但是:倘若一個新的循環遲遲不能開始,我們就會永遠地停留在舊循環的尾端,而且把這個悲慘的末梢無限延長。
歷史正在考驗我們,四十二年前面對考驗而締造出輝煌成就的這個國家,這一次該如何?
(馬凱為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