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台中華美街上的「七喜廚房」,全台第一家續食餐廳,創辦人楊七喜每天下午1點半,與志工到附近的菜市場,與五家談好的攤商收取他們不要的蔬果,以及沒賣掉的肉品。
這些被放棄的食材,並非腐敗或爛掉,有時只是因為連日多雨,彩椒水分太多,番茄長了小黑斑,小黃瓜形狀不美,或是尾端有點枯乾的青蔥、表皮有點受損的胡蘿蔔、萎了一兩顆的整袋無子葡萄。
這些食物,其實完全都還可以吃,只是以「商品」來說,已經因為外型受損,就被視為「無用之物」,即將被當成垃圾處理掉。
醜蔬果一樣營養 不該變垃圾
台灣,每天會丟掉相當於60棟101大樓高的食物,「但我相信,蔬果與人類都一樣,沒有所謂的剩餘。」楊七喜解釋自己成立七喜廚房的初衷,蔬果生而平等,醜蔬果本質和漂亮蔬果完全沒有不同,一樣營養好吃,只要把受損的地方切掉,就可以料理成美味的餐點。但人類卻擅自為它們貼上「有用」或「無用」的標籤,透過外在的價值判斷,把明明完好的蔬果,變成垃圾。
2016年,楊七喜決定成立七喜廚房,從自己做起,來推動台灣的「惜食、續食、剩食共享」觀念。
她到市場裡一攤一攤解說理念、尋求合作,蒐集那些原本要丟棄的醜蔬果,整理分類後,由志工大廚挑選所需的部分,多餘的,則擺放在店前桌台上,歡迎大家自取。
每天晚上6點半到8點,則是廚房營業時間,七喜廚房以自由定價或以勞力換餐的方式,歡迎大家來吃好料!「希望有更多人願意貢獻自己的胃,讓這些蔬果得到拯救!」楊七喜大笑說。
誠實透明 就能贏得陌生人支持
被問到怎麼說服市場的店家願意捐出賣不完的蔬果,不會怕被懷疑或拒絕嗎?
楊七喜歪著頭想了一下,「為什麼要怕呢?我並不是在乞討什麼,我是邀請他們一起來做一件好事啊!」
楊七喜說,很多人對於向別人要東西,都莫名地有種「向人低頭、矮人一截」的心態,但她自己在做七喜廚房時,從頭到尾都沒有覺得自己低那些攤商一截,「我們是站在對等的立場,是一起讓這世界更好的夥伴!」
「更何況,我超誠實的耶!」楊七喜笑著說出自己遊說七攤就成功五攤的關鍵:「態度誠實、資訊透明」。
楊七喜表示,台灣可以說是世界上善心最充分的國家,台灣人怕的,其實是善心被騙,所以她每次去敲攤商的門時,一定誠實說出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,解釋台灣剩食問題的嚴重,然後詳細解說自己會怎麼做,收到蔬果後如何處理、由哪些人來幫忙、食堂地點與開放時間、提供給哪些人用餐、用餐的流程與怎麼收費等,「我還邀請他們一起來吃呢!不過他們好像太害羞,都沒來吃過,我覺得好可惜!」
「做對的事,不必遮遮掩掩,」楊七喜說,這件事以前沒人做過,被拒絕是理所當然的,所以也不用覺得挫折,但她相信每個人都有「不想浪費」的善念,只是以前沒有機制幫他們達成,如今自己跳出來,就是希望讓更多人知道,其實有機會讓醜蔬果也能發揮美味的生命意義。
想清目的與初心 不怕閒言閒語
有別於國內多數做食物銀行或剩食共享的社福單位,捐贈食物的主要對象都是「貧困者」,七喜廚房的另一個特點是「來者不拒」,你是窮苦人,非常歡迎,你是一般人,也歡迎,「就算你是有錢人想天天來吃,一樣歡迎!」
這點,曾讓七喜廚房在網路上受到過攻擊,批評她拿了別人的免費物資,卻不去救助最需要幫助的窮人。但楊七喜面無懼色地說,「我的目的只有一個:搶救醜蔬果,只要有人願意貢獻自己的胃,幫忙讓這些蔬果從垃圾邊緣重新變回食物,我的任務就達到了。」
所以,在七喜廚房的晚餐時段,你會看到帶著小孩的媽媽、穿著居家服的歐巴桑、年輕的大學生、初入社會的年輕人、西裝筆挺的上班族,什麼樣的人都有。
楊七喜解釋,她尊重也敬重每個社福單位的理念,但對她來說,現在所要做的,就是向每個路過、看到、吃過的人,透過「剩食共享」,宣導「食物沒有貴賤,應該珍惜利用」的觀念,她從來不限制誰應該或才有資格踏進七喜廚房,「因為理解食物的真正價值,是每個人都該有的觀念。」
楊七喜進一步解釋,不限制用餐者的身分,其實有另一個更重要的意義,「為什麼只有窮困的人才能吃剩食?或者說,為什麼你會覺得剩食只能給窮人吃?」
續食的意義,就是「蔬果生而平等」,蔬果的營養和美味,不會因為外在美醜而不同;那樣吃的人,也應該要平等。如果限制剩食只能由某些人,尤其是生活條件不如自己的人才能吃,其實隱隱地就在為醜蔬果和吃的人貼上標籤,「我要做的,就是要撕掉標籤!不管是蔬果還是人,否則,剩食共享就會變成一種滿足虛榮的假慈善而已。」
拓點開餐廳 找出商業模式
也因為明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,所以七喜廚房營運一年多、收支打平後,她決定在今年4月拓點經營「七喜餐廳」,這是她「剩食共享」的下一步:經營一家以獲利為目標,和一般餐廳同樣的續食餐廳,「因為我想讓搶救剩食這件事,能做到永續!」
楊七喜解釋,雖說蔬果與部分食材是募集來的,有些工作人員也是打工換食或換宿的志工,但房租要錢、人事要錢、某些食材或調味料也要錢,想要長期做下去,就不能永遠只靠「賣愛心」,「任何一個計畫要永續,就一定要符合商業模式。」
七喜餐廳的初衷,就是為剩食共享找出商業模式的新實驗,他們聘請專職廚師與內外場人員,依照每天收到的蔬果,午餐販售咖哩,晚餐販售無國界料理,以食物的美味和環境的舒適,開店迎客。
因此,當她面對一樣質疑「你怎麼能拿免費募來的食物賺錢」時,楊七喜落落大方,反覆說明自己的想法。「如果這個模式能成功,那不就等於和大家宣導『剩食共享』也能成唯一門生意,吸引更多人投入嗎?」
楊七喜笑說,從七喜廚房到七喜餐廳,這不只是為了自己所推動的計畫,更是為了吸引更多人關注、改變更多人的觀念,當愈來愈多人理解與認同,「台灣的食物浪費,就能真正減少了!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