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acebook Pixel
訂閱
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,立即登入

為您推薦

會員權益

從餐桌回溯產地 「4章1Q」落實食安

產銷履歷制度=農產品的身分證

滕淑芬
user

滕淑芬

2017-04-19

瀏覽數 13,850+

從餐桌回溯產地 「4章1Q」落實食安
 

本文出自食農教育動起來 認真學吃飯

居住彰化福興鄉的黃榮清,19歲開始務農,今年46歲,他成立的慶全地瓜生產合作社,契作甘藷面積500公頃,其中100公頃通過產銷履歷,供應給全聯、大潤發、全家福,以及王品、饗食天堂等連鎖餐廳。

2009年,黃榮清的地瓜就通過產銷履歷,雖然當時市場對有產銷履歷的地瓜需求不高,但他堅持為自家農產品取得身分證,也順利出口至新加坡和香港。黃榮清是農糧署2016年選出的15位「產銷履歷達人」之一,常受邀向農民推廣產銷履歷制度,為打造生產、行銷、消費三贏的局面而努力。

為了讓消費者了解農產品的來源與安全性,政府早在2007年1月實施《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》,推動產銷履歷制度已滿十年。

只是,至今全台像黃榮清一樣加入產銷履歷制度的農企(農民合作社),只有1500多家,但全台有50多萬名農友和上千家生產合作社,可見參與認證的農友極低。取得認證的農產品,包括茶葉、香菇、高價水果等,也只有200多項。

四個標章 各有不同規範內容

2017年起,農委會推動全台校園營養午餐,必須採購符合「4章1Q」(吉園圃、CAS、有機農產品、產銷履歷TAP)食材,4章1Q就等於是農產品的身分證,規範不同作物的生產條件。

實施最早的吉園圃標章,已有30年,規範蔬果的農藥量在安全範圍之內。CAS和產銷履歷,則擴及畜產品和經濟作物,兩者差別在於,產銷履歷可追溯到生產者。至於有機標章要求最高,完全不能施化肥和農藥。「1Q」則是指用QRcode一掃,就能追溯農產品的歷史,完全電子化。

消費者在超市、賣場,一定都看過這些標章。

農糧署估計,有吉園圃的蔬果面積約為2萬5000公頃,產銷履歷1萬9000公頃,有機蔬果和有機米的面積近7000公頃,有QRcode的一萬公頃,總計6萬2000公頃。也就是說,目前國內有標章、可追溯的農產品,僅占農地面積的10%。

為什麼多數農友不願加入?

「貼了標章,不外希望能賣到好價錢,結果市場拉力卻不夠大,」農糧署主任祕書翁震炘說,高價台灣茶有了身分證,可證明不是混雜進口其他國家的便宜茶,也能賣到高價,就有誘因。至於有機蔬菜三把100元,非有機的也是三把100元,價格幾乎沒有區隔,蔬菜比例就很少。

【7月空中沙龍】會員免費參加>>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?

驗證費用太高 農友申請意願低

此外,翁震炘坦言,除了吉園圃是免費申請,其他標章都要付費。產銷履歷,最大問題就是驗證費用太高,從台幣五萬元起跳,使用年限三年,第二年追蹤稽查也要再花錢。政府雖有補助,但門檻還是太高。「推標章,喊了十年,卻發現效果有限,走到瓶頸,有標章的農產品面積停滯不前。」

翁震炘表示,為了打開困境,農委會已在思考整合標章,初步方向是把吉園圃併入產銷履歷,因為有吉園圃的農友對用藥安全已有管理能力,輔導他們轉型較容易。

其次,也會檢討產銷履歷的收費標準,將驗證程序簡化,想辦法降低門檻,才能提升申請意願。

為了滿足校園午餐的需求,農委會的目標是,儘快將有標章農產品的市占率提高到20%。

翁震炘表示,「4章1Q」的精神,就是鼓勵消費者吃在地食材,也希望能進一步帶動有機產業。

例如新北市2014年首先在校園午餐供應一天有機蔬菜,之後桃園市也跟進,三年時間桃園八德蔬菜專業區的有機蔬菜面積就擴大了一倍。

當時,新北市為了穩定供應有機蔬菜,蓋了兩間蔬菜截切場,並向126位農友契作有機蔬菜,送到截切場,再供應給十家團膳業者,配送至186所中小學。

從小吃在地蔬菜 未來也是潛力消費者

翁震炘說,這群從小就吃當季、在地蔬菜的學童,未來也會是最主要的消費者,成為食農教育向下扎根的最好方法。

「4章1Q」第二個意義是回溯、安全把關。農產品有QRcode才能追溯到生產者,並從源頭把關。而農友知道種的菜是要給自己孩子或孫子吃,也會更注意安全。

「農業永續,是建立在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,」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說,如果未來消費者買的任何農產品都能知道食材來源,政府就不用花那麼多錢做檢測。

標章,只是便於管理的一種制度,溯源才是食農教育「從餐桌到農田」的初衷與精神。

你可能也喜歡

請往下繼續閱讀

登入網站會員

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