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幫她辦「畢業典禮」時,我說了一段話:非常感謝她生我、養我,我知道我所以成為今天的我(當然也沒什麼太大出息),一切要感謝她的造就!
懷念母親時,我常想起十多年前某段我們之間的對話。她退休前一兩年參加了一個教育研習會,回來興高采烈地跟我們說:「我現在才知道以前我們的教育方式落伍了。以前我們以為要不斷要求孩子,孩子才會有進步;現在卻說都要用愛的鼓勵……。」
聽到這話,我的確納悶了一下,狀況很像漫畫裡面有一群烏鴉從腦袋前面飛過去……媽媽,這個教育研討會會不會開得太晚了一點?因為我們都早已經長大成人了啊。
我的童年的確幾乎連一句鼓勵的話也未曾聽見。不管自認為做得再好,媽媽總可以挑出我哪裡不好。考全校第一名時,如果喜形於色,媽媽就會制止我,冷冷的跟我說,那沒什麼了不起!隔壁家的姐姐比妳會洗碗!
媽媽的確造就了我。讓我的童年一直忙於讓自己再優秀一點,直到我發現我真的沒有辦法讓母親對我滿意。14歲之後我就離開家了,跌跌撞撞一路走來,的確從來沒有在成年之前聽過母親的一句讚美,其間發生任何倒楣的事情,生病或是失戀,從來沒敢回家訴苦過,因為我怕我得到的不是安慰。
於是我必須勇敢、獨立、堅強、不懼批評、也不怕壓力……這是環境造就的。
承接了母親對教育觀念轉變的美好果實的是我的孩子。正如很多祖母,對自己的孩子無比嚴厲,在孫子面前卻成了一個可愛的大玩偶,滿口都是讚美和愛。
不當虎媽當豬媽,體會幸福的體溫
我當然知道,我的堅強、我的獨立甚至我的勇敢,多虧母親「訓練」出來,我對過往的一切必須充滿感謝。然而如果給童年的我重新選擇:我要的是批評砥礪所帶來的並不保證的成功?還是給我溫暖的愛的呵護,讓我變成一個「可能」安於平凡舒適圈的人?
我應該會選擇後者。
離溫暖很遙遠的童年,需要花很多力氣才能夠體會所謂幸福的體溫。這是我自己當了母親之後,從來不選擇當虎媽的原因。
也許我是個豬媽,因為我從來沒有要求孩子比別人強,總是在看她的優點;但她難過的時候會投入我的懷裡,她非常知道我愛她,她睡前會主動的親親我的臉頰,對我來說意義非凡。我相信,讓孩子感覺到溫暖,才是一個媽媽最大的功能。成就讓他自己去決定吧,本來就不是靠砥礪與鞭笞而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