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acebook Pixel
訂閱
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,立即登入

為您推薦

會員權益

錢大群:全球化回不去了 培養不被取代的能力

前IBM大中華區總裁 分析後全球化產經趨勢

李建興
user

李建興

2017-03-02

瀏覽數 56,200+

錢大群:全球化回不去了 培養不被取代的能力
 

本文出自 2017 / 3月號雜誌 泰國4.0 未來20年錢潮都在這!

「當全世界供應鏈進行重組時,企業就得重新思考、設計,企業本身在這趨勢浪潮下的位置和價值,否則就等著被淘汰!」

「在人工智能的世代,唯有具備設計、創意、個性化專才的人,才不被取代,而這些技能無法從正統的課堂上學到,得自己訂製一個『學習套餐』,從『學習的生態圈』中,取得自己所需的進修課程……。」

說這些話的是台灣出身、前IBM大中華區總裁錢大群。

很難想像,40年前,他只是在IBM台灣分公司裡負責操作電腦、打印報表的練習生(operate training)。這位畢業於私立大學(淡江大學數學系)、沒喝過洋墨水的台灣人,不但反轉了跨國公司「非頂大生不用」的刻板印象,更難能可貴的是,他只花了16年,就當上IBM台灣區總經理,接著再用14年升到IBM大中華區總裁。

錢大群不僅顛覆IBM用人舉才的舊窠臼,更重要的是,他的戰績有目共睹。在接下IBM台灣區總經理後的第三年,就獲台灣企業經理人協會授予「1996最佳總經理獎」。在大陸,也被《經濟觀察報》冠上「2015年度中國企業風雲人物」的榮銜。

就在那一年,他宣布退休,結束38年的IBM工作,旋即就被大陸兩家百強企業聘為獨立董事。

回顧錢大群找第一份工作時,同時應徵上了台塑和IBM,父親諄諄告誡:「工作頭銜不重要,能不能學到東西才重要!」因此,即便那時IBM只給他「電腦機房操作練習生」的頭銜,但錢大群卻看好能在科技業學更多,選擇了IBM。

每每一回想起職涯的起步,錢大群總自嘲:「這應該是IBM薪水最低的工作吧!」但如今檢視,他從IBM所獲得的價值,早已無法計數。

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,第一天赴IBM上班時,當年的經理就告訴他,「進IBM的人,未來都有無限的發展性,說不定,我找進來的新人,未來我還得向他報告呢!」接著更說:「現在的上司,就是當年我面試進來的。」

而錢大群正是如此!1993年升任為台灣IBM公司總經理後,1996年又被IBM刻意栽培,依「長板凳計畫」派到美國紐約IBM總部出任當時執行長葛斯納(Louis Gerstner)的行政助理,成為近百年來,第一位擔此重任的華人。

隔年,被派去北京擔任IBM大中華區系統與科技事業部總經理,2001年赴東京擔任亞太區系統與科技事業部副總裁,2004年再轉往新加坡身兼東南亞暨南亞區總經理。到了2007年,二度回到北京,擔任大中華區總裁,直到2015年退休。

前後在大陸工作十多年,又有多國歷練,錢大群對於目前全球與兩岸局勢有些什麼看法?以下是《遠見》採訪精華:

大陸創新 怕它不如參與它

《遠見》問(以下簡稱問):近來世人開始反思「全球化」,甚至不乏「去全球化」的主張,你認為全球化還走得下去嗎?

錢大群答(以下簡稱答):無論如何,全球很難再走回頭路,回不去了!自WTO上路以來,自由貿易在全球實施多年,跨國企業的全球供應鏈有八成已架構完成,若要將全球化的結構冒然取消或變動,都要付出額外成本的,最終受傷的是消費者!

1980年代,就有兩個極端的例子!當時巴西和台灣在發展信息產業時,採取截然不同的路線,其中巴西採取保護主義,實施高關稅,反觀台灣,則採開放市場策略,反而造就了在地的科技產業和世界級的科技人才。

多年之後,台灣早已成為全球數一數二的個人電腦產業。反觀,巴西卻沒成功打造出自己的電腦品牌。

正如習近平所說:「全球化的確造成許多問題,但解決之道,未必是關起門來拒絕全球化!」雖然目前在英國脫歐、川普上任後築起貿易壁壘,去全球化的聲音不斷,但大數據、互聯網、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發展,卻是將全球更緊緊相連的。

我們得反思,過去台灣在全球化的過程中,得到什麼失去什麼?想清楚後,再想想未來新科技將造成全球價值鏈的轉變,而台灣的定位是什麼?該扮演什麼角色?這樣我們才能調整,進而迎戰銳不可擋的全球化趨勢!

問:近年來,中國的經濟發展似乎遇到瓶頸,你怎麼看大陸未來發展?

答:目前中國已到了認真思考改革和轉型的時刻。因為過去促成中國成長的二個動力已經減弱了。第一個是人口紅利。第二個是全世界的市場需求下降了。

中國已啟動十三五計畫,其中最重要的是,要發展以創新創造為拉動力的經濟體。為此,大陸很積極了解全球各地的創新動能怎麼來的。包括企業赴矽谷考察,揣摩矽谷的創意發想、資金募集……的模式,而政府更努力架構平台讓產業發展更為健全。

大陸的創新發展,給台灣年輕人重要啟發,那就是,年輕人更要掌握世界創新產業的脈絡,搭上列車,才能創造產業發展的未來。另外,中國企業致力透過併購來延伸事業觸角,希冀讓企業發生創新。以去年為例,中企併購外企的金額已達1000億美元,每年更以50%的速度飆漲。

大幅超越客戶對你的想像

問:當中國大陸積極轉型,而兩岸關係陷入膠著的當口,台商該怎麼辦?

答:中國不斷地力求產業創新,再加上未來很可能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,因此,台灣儘管能與美國、日本、東協加強合作,卻無法自絕於中國,否則會在世界經濟的發展上被窄化、孤立。

其實,任何產業及企業都一樣,必需要洞悉到全球產業生態的變化,進而掌握自己在新價值鏈中,能發揮的定位,參與他,並跟著改變,如此一來,多大的鉅變,皆能應付自如。

以IBM為例,當時就嗅到中國科技崛起的氛圍,雖然那時曾有聲音,主張應築起壁壘,以防陸商學到技術後,超越IBM,但後來,IBM還是願意放下包袱,願意改變,決定開放IBM芯片技術,協助全球架構OpenPOWER聯盟,甚至IBM還跟陸商合作開發出中國自產的POWER芯片CP1,IBM則轉型提供該平台在軟體及技術上的服務,展開不同的格局,也讓發展的路線變得更寬廣。

現在訂雜誌就送>>亞諾納行李箱:TSA鎖+手機支架+煞車輪一次到位

問:你投入企業經營這麼多年,你認為成功的企業,具備哪些特質?

答:2010年左右,IBM曾針對全球1000多位CEO做調研。訪談發現,成功的企業,具備許多共通的特質。第一,渴望變革,第二,強調創新,能大幅度超越客戶的想像。第三,真心地回饋社會,而非只是慷慨出錢而已。

未來人才要自訂學習套餐

問:你怎麼看科技的變遷,對產業與人才的影響?

答:今天的科技,包括大數據、物聯網、人工智能、生物科技等,對各行各業皆帶來革命性的改變,都足以開創出以前所創造不出的價值的。

多年來IBM架構出的人工智慧平台──Watson就與醫學界合作,研究如何讓Watson能活用在治療癌症病患。

三年前,一位參與研究的癌症醫生,就現身說法,展示了如何從Watson獲得協助。該醫師指出,藉由Watson,就能飽讀所有的醫療書籍,並不斷吸收最新的醫療期刊,融會貫通後,進而針對病患需求進行分析、判讀,給醫生最適當的醫療建議。

這位醫生三年前就碰過一個病人,年僅30歲的年輕女癌病患,她希望有不會掉頭髮的化療方法,而藉由Watson,就能針對病患的需求,得到最適療程。

而時至今日,隨著Watson發展更加成熟,能運用的層面就更加廣泛了。因此,台灣應掌握科技轉變的機會,發展創新產業。

再如,大陸的企業,目前也非常懂得運用區塊鏈的技術來發展新的商機。由於傳統的物聯網,雖然可以交易,但無法百分之百地辨別身分和資料的真偽,而區塊鏈,運用分散式資料庫的概念,將散布在各處的相關資料進行比對,讓駭客無從竄改,將更能確保用戶的權益。

我曾參與一次二天的區塊鏈論壇,不少創業者上台報告他們的創業想法。就有律師提出,區塊鏈可以運用在遺囑上,防止遺囑遭竄改。這論壇讓我驚覺,原來科技帶來的產業轉變,已不再是以往由政府、科技部長宣布的政策了,而是一群來自不同地方、不同領域的人,彼此腦力激盪、集思廣義而成!

問:你認為人工智能發展快速後,對個人會產生什麼影響?

答:創新工場董事長兼執行長李開復曾大膽預言,有90%的工作會被影響。事實上,許多有前瞻的企業已悄然因應與改變!

我們應該思考,在人工智能的時代,如何創造新的教育體制?因為目前的教育是工業時代留下來的體制,創造出守規矩、著重SOP、制式規格的人才,但缺乏創新思惟。

在未來人工智能時代的人才,一定要是設計家。要有創意、有審美、有藝術感、能溝通。這些都是現在的教育體制欠缺的。

就拿記者為例,未來在奧運會比賽一完,人工智能可立即在五分鐘內把報導寫完,快速地記實分數、勝負,但就是無法進行細膩地分析。這時記者的價值就來了。因為記者會思考,如可以深入地分析細節、勝敗之後所帶來的後續發展和影響……,這都是人工智能無法作到的。

問:個人如何能不被人工智慧取代?

答:未來只有具備設計、創意、美學等非SOP、個性化的技能,才能不被機器人取代。不過,隨著跨界整合的趨勢日益明顯,要學會上述技能,並非從正統課堂上學得到,而是要自己訂製一個學習套餐,要從「學習生態圈」中,量身取得適合自己的課程,更別忘了,還得終身學習,時時更新自己的能力。

這正是台灣的機會!相對於中國或美國等大經濟體,由於市場太大,企業內每個成員需要被極細膩分工,否則無力應付龐大的業務量,這使得企業成員沒什麼機會接觸到業務以外的領域。反觀,台灣雖小,但是每個人幾乎能輕易地接觸或學到跨領域的職能。

【錢大群給台灣年輕人的話】

持續不斷地學習,絕對有機會!

綜觀錢大群的職涯,有太多的紀錄和傳奇,令人好奇,如今的年輕人能否複製他的奇蹟?一被問及「台灣的年輕人還有什麼機會?」他輕鬆而篤定:「絕對有機會,只要不斷地學習!」

的確,他自己就是不斷學習而成功的典範。1996年被IBM派到紐約總部出任當時執行長葛斯納的行政助理,是他一生最大的意外。一個週五傍晚7點左右,他接到美國來的電話,要他去美國擔任葛斯納的助理,只要四個月,但要他下週一早上就到美國辦公室上班。於是,他沒有機會跟大家告別,就坐上了飛機。結果一飛美國就待了九個月。

在擔任行政助理期間,錢大群不甘只是個「提包包」的,一遇到機會,就趁機學習。

第一個任務是準備葛斯納與哈佛大學校長的對談資料。他蒐集當時哈佛大學面臨的挑戰、美國大學教育現況及IBM與哈佛的關係,再寫成報告給葛斯納,成為雙方見面時對話的參考。

當時外界對葛斯納的演講邀約不斷,得由幕僚們上呈訊息。雖然錢大群的英文寫作力遠不及其他道地的美國幕僚,但,學數學、邏輯概念佳的他,卻會簡單扼要地將每一項待確認的事,條列式整理好,並直接寫上「Yes or No」讓葛斯納圈選。

於是,只要錢大群上呈的公文,都比其他幕僚早被核批,更在葛斯納心中留下深刻印象。

你可能也喜歡

請往下繼續閱讀

登入網站會員

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