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中,若能有朝向國際世界去探索的機會,絕對要能好好把握。因為,你會在前進未來的旅途中,運用到這絕無僅有的價值。我從清大畢業後,就到美國加州大學繼續攻讀碩博士,學的是機械與電子;26歲那年,我拿到博士學位,而後在德納威爾州,拿到EMBA學位。
畢業後在美國工作18年,我可能是全國唯一的一位在美國長時間工作後,再返鄉執教的校長。這段跨國經歷,跨工程與管理經驗,也對於我往後踏上教育之路,格外受用。
從國際觀角度來看,現在的學校應該強化國際視野,具備「國際村」概念。舉例來說,十幾年前,我們贏過大陸,勝出關鍵就是國際化。當時許多高科技人才歸國就業,競爭力無庸置疑;現在大陸有市場有科技,整體發展蓬勃,我們如何因應?教育如何改造進化?如何將人才留住台灣?的確要更深層思考。因此學校教育的國際觀養成,格外重要。
智慧機器人時代即將來臨,可能取代部分「人」的工作。因此,我建議學生精通兩種語言——英語及程式語言,這是要提升國際化的必備技能。從工業4.0、設計應用、雲端科技、虛實整合、大數據等,都需要這兩種語言。
學校一定要好好幫助技職體系的學生們,培養一技之長,也要導入、串聯國際資訊。
人生就是一門教育
我8歲開始學小提琴,音樂的陶冶與薰陶,使我懂得欣賞人生之美。對人類有貢獻的科技,絕對要結合藝術、結合生活的科技,才有價值,才有永久存在的美好意義。
對應到教育上,我認為教育有六種層面:知識、常識、見識、膽識、賞識與悟識。前三者,可在課堂上透過教學培養,膽識是訓練談判溝通能力,賞識則要結合設計、創意等美感的欣賞力,欣賞人生之美,改善生活品質。最後,悟識就是建構人際關係的學問。
專業能力固然重要,人格的養成更重要。許多產學合作的企業與我分享,學生們獲賞識的原因有三:做事態度、學習與解決問題能力、專業能力。有解決問題的能力,絕對會是企業最想用的人才。
別抱怨障礙 價值因此而來
人生中,遇到的障礙愈多,你將愈能發揮價值,找出自己的潛力。
以我為例,年輕時選擇到美國讀書,就要跨越一大障礙;回台灣時我已40多歲,為了進入教育體系任教,得先從升等為正教授開始,等於一切重來。
這是一段艱辛的路程,一但通過了,就能建立下一段新價值。障礙愈高,價值愈高!
對於未來,學校給學生的培育計畫,一定要採客製化的「適性教學」。依個別學生的興趣,量身訂製教學內容,才能真正「適性揚才」。
期許準大學新鮮人們,不要迷失在學校排名。要放大你的興趣,發掘內心的學習渴望,就會找到你想得到的大學生活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