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acebook Pixel
訂閱
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,立即登入

為您推薦

會員權益

證嚴法師/肩挑人間慈悲志業

吳鈴嬌
user

吳鈴嬌

1991-08-15

瀏覽數 14,950+

證嚴法師/肩挑人間慈悲志業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 ?

登入 後立即收藏 !

本文出自 1991 / 9月號雜誌 第063期遠見雜誌

台灣有數以百萬計的「慈濟人」,每月定期拿錢給她,見了她還要下跪頂禮,感謝師父的引領。這種特殊的現象,彷彿已在「貪婪之島」中,蔚成清流。

她就是五十四歲的證嚴法師,以一介出家尼師,成為一百三十萬「慈濟功德會」會員的導師。二十五年來,悲智雙運地凝聚社會資源,並廣結善緣,四方而來的榮耀禮讚可說是實至名歸。

去年一年,台灣經濟不景氣,百業蕭條,唯獨花蓮的慈濟功德會,足足收入了新台幣二十三億多元的「善款」。是年年底,功德會在台北舉辦「榮譽董事聯誼會」,共有一二一二位「榮董」在世貿國際會議中心聚會,這些人都是歷年來至少捐獻了一百萬元的功德主。而八十年才過一半,已有十億多元匯入了慈濟功德會。

省下五毛買菜錢

二十五年前,證嚴法師是從三十個會員,每人每天節省下五毛買菜錢開始的。啟動她人世為善的因緣是,當年她在花蓮鳳林一家醫院,眼睜睜地看著一個小產的山地女人,因為繳不出八千元的保證金,流著一灘血後,活生生地被抬走。

當時,她悲憫心生,卻無力相助,突然想到,如果跟隨她的三十位在家弟子,每天能省下五毛錢,一天就是十五塊,一年就多出五千多塊,湊個八千塊,那個女人不是就有救了嗎?

「慈濟功德會」就是從五毛買菜錢開始的;聚沙成塔做善事的力量,從此顯現。

證嚴法師深知來自十方的錢財,也要去向十方,而錙銖清楚更是贏得信眾支持的主因;所以,從事慈善工作以來,「功德會」與她住持的「靜思精舍」的開支,分得清清楚楚,就是一根火柴也不馬虎。而追隨法師多年的出家眾,至今仍維持著「自食其力」、「苦行苦修」的生活方式,做蠟燭、磨豆粉,是二十多位出家人生活費用的來源。

目前,由於每年有上億的善款出入,功德會更利用連線的電腦系統,處理每位會員的捐款與各種事業的支出情形。

完密的濟貧網路

法師以濟貧工作起家,已組成了完密的濟助網路。目前在全省擁有三千名收取各方善款的「委員」,這些發心行善的委員,每月奔波各地外,還要四處去調查貧戶,更要研商如何幫助貧困的同胞。

證嚴法師曾說,宗教要有所三至,也要有所「教」,尤其「教化工作」更重要於「崇拜禮讚」。因此,她要求慈濟委員能成為會員的榜樣。今年七月溽暑天,她在花蓮精舍為委員分批舉辦「精進佛一」,在一天的共修中,她從行住坐臥、吃飯、儀容一一叮嚀,並帶領重複研讀佛法的基本精神。

這些一襲深藍色的旗袍、領口別著一枚慈濟的「帆船」標誌、梳著一式的包包頭、永遠帶著微笑的慈濟委員,已給社會大眾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
「慈濟」的一大特色是,女性在功德會中占有九0%以上的比例。

不過,自從去年功德會成立「慈誠隊」後,男性的會員也在快速增加,目前已有一千名隊員的「慈誠隊」,是功德會裡的「八戒師兄」。

這些慈誠隊員依法師的指示,除了謹守佛教徒的基本五戒--不殺、不盜、不淫、不妄、不酒外,還要不抽菸、不嚼檳榔、不賭博、不玩股票,及調和聲色做個賢夫良父。最近,法師更要求慈誠隊再守一戒,那就是「遵守交通規則」。因此,這些男性隊員個個都成了「九戒師兄」。

多一個好人少一個壞人

證嚴法師有個信念,那就是社會上多一個好人,相對的,就能少一個壞人。她相信,每一位慈濟人都能再去影響另一個社會人。因此,慈濟人都以一肩挑「慈濟形象」,一肩挑「師父志業」為期許。

三千多位慈濟委員在法師的精神感召下,不僅個個全力以赴「以師志為己志」,他們嚴謹的組織與緊密的團隊精神,正是證嚴法師推動社會工作的主力。

法師不是一個愛聲張的人,她一向默默地工作,默默地領眾度眾,鮮少與傳播媒體接觸。她的聲名遠播,還是歷經千辛萬苦,在花蓮成立一家現代化的醫院,而且得到台大醫院的醫生支持後,社會的注意力才投注在這位瘦弱的比丘尼身上。連串的讚歎與欽服,接著喚醒了社會大眾的良知、良能。

證嚴法師的悲心願行與毅力,不僅成了台灣最新版本的教科書;也在短短的三年時間內,使慈濟功德會快速地成長三倍,會員數與捐款數大增,儼然成為「台灣奇蹟」。 一百三十多萬慈濟功德會員中,有一日捐一元的孩子;也有年捐千萬元的大功德主;更多的是按月繳款的家庭會員。他們或感於法師的悲心;或為自己植福田、積功德;更多的人不僅體悟到捨得有捨有得的涵意,更因為法師的願行,啟發他們回饋社會的心。

這位清淨無私、大公明白的法師,正是社會大眾可以託付的人。

她是個永遠努力向前,極力發揮生命功能的人,儘管她長年為心臟病所苦,清晨四點的早課,以及每月一次台中省師,探望她的皈依師父印順長老,都沒有間斷。而每天不停的會客與會議,證嚴法師的人世生活之忙碌,不下於任何一個大企業的負責人。

《造山者》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,7/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|立即報名>>

追隨她的會員愈多,她的社會工作愈重,相形她的力量也愈大。如今,「慈濟醫院」已獲得肯定,「慈濟護專」已經有了第一屆畢業生,一0七位少女加入了醫院「白衣大士」的工作行列。「慈濟醫學院」預定在八十二年招生,「慈濟大學」正在籌備中,證嚴法師的四大志業;慈善、醫療、教育、文化,已在一一促成。

究竟證嚴法師具備了何等魅力,能吸引那麼多的信眾追隨她?

當然,法師對人性的終極關懷與作法,是最大的原因;更不可忽視的是她精神的吸引感召。

一般社會大眾或受法師的慈悲願行所感動,而真正能吸引廣大信眾的,還在於法師深具的內涵與口吐蓮花的雙聲帶說服力。而言之是道、句句真言的說法,源自法師對佛法的透徹信仰。

善巧說法觀機逗教

聽過證嚴法師演說的人,無不歎服她的柔和聲色,字字珠璣的開示。二十多年來,法師從未忘卻她出家人的身分,弘法利生的職志,可以從她的講經說法錄音帶、演講集中窺知一、二。

她不僅是一位慈善宗教家,更是口才一流、言行如一的教育家。「藥師經」、「八大人覺經」、「三十七道品」、「慈濟叮嚀語」、「淨音三要」在在膾炙人口。法師每一次的開示,信眾都懷著「挖寶」的心情聆聽;她的巧善說法,觀機逗教,其實是引渡眾生的最佳法寶。

信眾拈來幾則「慈濟故事」,可觀知一、二:

慈濟委員會中有位「紀媽咪」--紀陳月雲女士,擔任委員已超過十年了,她說加入慈濟後是她人生學習的開始。 紀媽咪是個新女性,事事講求和丈夫「平等」,高堂的公婆抵不過伶牙俐齒的媳婦,而搬出去自住。

紀媽咪追隨法師後,虔誠禮佛,有次法師告訴她:「父母才是家裡的「活佛」,是真正能接受供養,能讓我們植福田的對象。」紀媽咪恍然大悟,怎麼放著家中的「活佛」不拜,還四處去尋佛拜佛。從此,她不僅「柔和聲色」對待公婆,還經常「浴佛」,為行動不便的公公沐浴,也真正體會到「付出愛心就是福」的真諦。

林松典曾經是個浪子,十二歲就流浪天涯,做過艋舺的保鏢,菸、酒、檳榔曾是他的「三寶」,三字經更是不離口,直到他在賭場打架入獄,夢見觀音菩薩才想改變自己。

林松典第一次到花蓮去見法師,還是帶著三瓶酒同行的。直到第三次去花蓮,才定下心仔細聆聽法師的開示,這次他果然感觸到:「法師的身體那麼虛弱,都能挑起如來的家業,而我堂堂一個男子漢不會做好事……。」

從此,林松典戒掉他的「菸、酒、檳榔」三寶,追隨「佛、法、僧」真正的三寶,把出口就是「三字經」也一起改口為「阿彌陀佛」四字聖號。

如今,他在永和擺攤賣水果,每天第一筆的營收,不論多少都捐給「慈濟功德會」。法師的榜樣,讓他浪子回頭,如今,這位當年的「保鏢」,已成了功德會的「護法」,客人買水果,奉送一本「慈濟世界」冊子,有空時,林松典會滔滔不絕為客人說慈濟。

快樂的三姑六婆

李佳穎生長在一個嚴父慈母的家庭,在她上大學那年,祖母突然告訴她,父親除了這個家外,還有另外一個女人和三個子女。她無限震驚,倒是母親為了一家的和諧,忍氣吞聲。只是母女心中仍不免有一股不平的怨氣。

直到遇見證嚴法師,他們才消除這股怨氣,法師對他們說:「人的悲歡離合,都是一種緣分。你們已做到九十九分,差的這一分就是你心中隱忍未發的那股怨氣。同樣都是女人,而她必須生活於黑暗處,見不得陽光,是否更可憐?」從此,李母不但愛得透徹,贏得父親的敬重,「另外一個女人」也感恩不盡。法師直指人心的開示,挽救了一個家庭的幸福。

文素珍是衣食不虞的富家太太,常常用逛百貨公司、上餐廳來消磨時間,但還自歎命不好,直到她的公公去世,才像「當頭棒喝」驚醒她。原來,公公生前坐擁房地產、珠寶,離開人間時,都只穿著一身內衣褲,什麼也沒帶走。

於是文素珍參與「慈濟功德會」的社會工作,她不僅深深的體會:「鑽石金塊放在保險箱裡,不過是一堆破銅爛鐵,還不如把它換成「磚塊」,更能發揮功能。」

她更感謝法師能將一群三姑六婆集合起來,不道是非,不浪費金錢、時間,全心地投入慈善工作,使他們一個個都變成有用且快樂的人。

此外文化出版工作也是功德會近年來努力的目標。目前,「慈濟月刊」、「慈濟道侶」是發行三十萬份的定期刊物。證嚴法師的開示錄音帶及演講紀錄的發行,數量難以計數,最為可觀的是民國七十八年出版的「靜思語」。

這本由高信疆編輯,收集法師語錄,讀來宛如清涼劑的「靜思語」出版後,不僅創下一百四十版、持續一年「銷售冠軍」的紀錄,也帶給讀者「人生守則」的新範本。

法師自慈善、醫療、教育工作後,進一步地投入文化事業,她常說:「沒有文化內涵的工作,無法久遠。」因此,法師講經說法開示,及弟子的修行心得,一一轉成文字,影響的層面也由一而十,十而百了。

二十五年來,證嚴法師言行並教地度化領眾,她認為佛法不離世間法,學佛不過學習做個能夠發揮生命功能的快樂人。

台灣歷經過奮鬥的歲月,如今這塊福德豐厚的土地,正走向一個炫麗耀眼的未來,證嚴法師引導的一股清流,宛如為人間淨土而來。一如法師所常示的:「出手就做好事,走路就走好路,說話就說話。」人人能如此,台灣何日不淨土呢?

(吳鈴嬌為時報週刊撰述委員)

你可能也喜歡

請往下繼續閱讀

登入網站會員

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