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北高工(原為海山高工)機械科畢業後,錄取台科大機械工程系,研究所考上台大機械工程所,一路都念第一志願。
意外的是,黃偉翔並未依循社會期待完成學業。從機械所休學、也不打算復學的他,放棄成為高薪工程師,選擇當一名獨立記者。
他,究竟怎麼想的?
談起求學歷程,黃偉翔抓抓臉笑說:「高三前,我連台科大跟北科大都還分不清楚,」他坦承以前很混,到高三才準備拚升學考試。
回想當年考大學的拚勁,黃偉翔不諱言說,「總覺得要考上名校,才能翻轉人生。」
原來就讀新北高工期間,黃偉翔深刻感受到社會對技職生的歧視。比如家族聚會時,長輩只關心考上明星高中的晚輩;又或者,穿著高職制服走在補習街,經常招致異樣眼光。黃偉翔心想,若考上第一志願,就能撕下別人給他的「技職生」標籤。
苦讀一年,終於如願考上台科大。為籌措生活費,他開始到升學補習班教書攢錢,台下坐著的,是一個個急於撕下標籤、想考上明星科大的技職生;甚至有家長拜託他:「一定要幫我小孩考上國立科大,不然他會沒前途。」黃偉翔彷彿看見以前的自己。
比起撕下標籤 更想扭轉刻板印象
「以為考上名校就能翻身,反而掉入文憑的迷思,」黃偉翔認為,社會對技職生的偏見與不了解,讓學生們對自己與技職教育缺乏認同,轉而追隨升學潮流。
只是,社會主流價值的影響力,往往超乎個人力量。大三時,黃偉翔也受到同儕影響,開始準備研究所考試,最後錄取台大機械所。
「功課好是一種陷阱,它會讓你以為自己適合走某條路。」對許多機械系學生而言,當工程師是理所當然的職業選擇,且碩士學歷的待遇通常更好。但黃偉翔漸漸發現,比起當工程師,他更想扭轉大眾的刻板印象,讓社會重新了解、重視技職教育。
為了打破外界對技職教育的偏見,研究所期間,黃偉翔到處跨修不同領域的課程,希望找到解方。
影響他最深的一堂課,是台大新聞所的「新聞編輯」。修課當時,正巧發生太陽花運動,黃偉翔從某次比報作業發現,有報紙直指學生是「暴民」,也有媒體形容抗議學生秩序良好。他深刻體認到,媒體報導的角度,是形塑社會價值觀的主因。
黃偉翔也觀察到,主流媒體甚少關注技職教育。例如每年統測考試,題目常錯誤百出,新聞版面卻遠不如大學學測或指考。他心想,何不自己辦媒體、報導技職教育議題?
用媒體專業發揮社會影響力
升上碩三,黃偉翔毅然決定休學,並於2014年12月創辦獨立媒體《技職3.0》,冀望透過技職與職訓議題的報導,讓政府及大眾關注技職教育。
由於是非營利組織,《技職3.0》的營運十分克難。黃偉翔一人得身兼文字、攝影記者和編輯,自費跑遍全國各地採訪,還拿家教薪水補貼網站經營,入不敷出。
2016年,高雄餐旅大學與法國藍帶公司爆發合作爭議時,黃偉翔多次南下高雄採訪。因負擔不起上千元的高鐵車資,黃偉翔常選在凌晨1、2點搭客運南下,睡醒剛好抵達目的地,直接開始採訪工作。
常有人問他,機械系畢業跑來當獨立記者,不是很大材小用嗎?黃偉翔卻不這麼想,「我會寫程式、架網站,網站壞了還能自己修,這不是省下很多錢嗎?」樂觀的黃偉翔說,當記者雖然收入微薄了些,卻可能比工程師發揮更大的社會影響力。
剛開始,黃偉翔常寫技職生感人、勵志的生命故事,但寫久了發現,教育的問題根源在於體制與政策,若沒有更深入的報導,很難改變現況。因此他開始針對教育法規、技職政策製作專題報導,發揮媒體的監督力量。
某次偶然機會,黃偉翔收看立法院的議事轉播時,看見有立委拿著《技職3.0》的報導質詢教育部官員,官員也允諾會檢討現行政策,對黃偉翔而言是莫大鼓舞。
從機械所休學的黃偉翔表示,目前不考慮復學,也不後悔當初的選擇,「因為每個人都能在不同角落,用自己的專長貢獻社會。」儘管這條路荊棘滿布,他會堅定地走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