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臉上白白兩坨是什麼意思?」外國人第一次造訪緬甸時,往往對緬甸一種街頭現象大惑不解:女性為什麼要在兩頰各塗上一片白粉?這種異國衝擊,比看到緬甸男人穿裙子還要大。
這時,緬甸人會笑著解惑:那是傳統化妝品兼保養品「檀娜卡」(Thanaka)。將黃香楝樹的樹幹加水磨成粉膏,擦在臉上可消暑防曬,甚至美白。由於黃香楝樹隨處可見,切下樹幹就能製作,不僅方便,價格也很實惠。
相傳這種天然美白防曬膏已有2000多年歷史,從這個角度看,緬甸女人在護膚領域堪稱世界最先進。有人因此誇張形容,「檀娜卡是保養品界的『活化石』。」
隨著緬甸對外開放,美國解除經濟制裁,西方世界的美妝保養品已陸續進口。當檀娜卡遇到蘭蔻、SKⅡ,會發生什麼化學變化?
美人日記設店 八個月開了七家分店
來到仰光高檔社區巴罕區,自從2016年4月起出現緬甸第一家美妝便利店「美人日記」(BEAUTY DIARY)後,這裡就以比前更常堵車了。
沙龍級專櫃的燈箱標示得一清二楚,現代化的裝潢,與身處美妝連鎖專賣店莎莎沒什麼兩樣。「我們的定位是任何品牌都有的化妝品商城,」美人日記執行董事曾淑美(Thiri Thein Kyaw)說,只要消費者來到店裡,不論歐美日韓台,一定都找得到想買的品牌。
信步閒逛,果然名牌雲集,佳麗寶、YSL、雅頓、雪肌精等國際品牌一應俱全,就連人氣新竄起的Benefit、Makeup Factory,也完整蒐羅。從平價到超高價,自1000緬幣到10萬緬幣不等,結合了開架式及百貨專櫃的屬性。
美人日記已在極短時間內成為緬甸規模第一大。短短八個月開了七家分店,最大旗艦店5000平方英呎。但這項紀錄將在2017年開春,被面積更大的新店超越。
美人日記的飆速成長,反映了緬甸女性對流行彩妝的飢渴。以往在鎖國時代,緬甸的女生要等到高中畢業後,媽媽才允許化妝。但現在,網際網路發達,時尚圈訊息四處流竄,女生十歲就會化妝。所以美人日記的客群很廣泛,「最小的不過三、四歲,由媽媽帶來買支唇膏,」曾淑美指出。
目前美人日記平均月營業額高達10億緬幣(約台幣2350萬元),「價格愈貴的,賣得愈好,」曾淑美透露緬甸女性買起彩妝保養品,屬「霸氣側漏」型。號稱史上最貴口紅、Christian Louboutin的「蘿蔔丁」唇膏,一支要價15萬緬幣(約台幣3500元),照樣供不應求。
DR.WU開幕首日 賺進約159萬元
店內銷售排行榜第二名是德國彩妝essense,第三名是韓國的the SAEM。難得的是,店內賣得最好是來自台灣達爾膚生醫的醫美品牌DR.WU。
迄今,DR.WU在緬甸美人日記七家店的月營業額,比在新加坡30家店加總還要高,令人咋舌。
「開幕第一天就做了5萬美元(約台幣155萬元)生意,」DR.WU母公司達爾膚生醫董事長吳奕叡很意外,緬甸女生對臉部保養需求竟如此高。
他分析產品受青睞的原因,一是擁有台灣醫美皮膚科醫師的背書,「緬甸醫療不發達,很尊敬醫生。」二是出口多達12個產品線,非常齊全;三是展示架呈現專業卻又平易近人的特質,容易貼近消費者。
DR.WU也善用社群媒體的傳播力量,緬甸的臉書粉絲數已達27萬餘,比台灣多三倍。因為緬甸長年報禁,傳統媒體闕如,反倒是4G手機普及率高達55.8%,要打廣告,直接跳到社群行銷。
其實,達爾膚生醫進入緬甸是個意外。2015年吳奕叡跟著外貿協會到香港參加亞洲最大美妝展,遇到緬甸化妝品協會會長桂明(Kyaw Min)逛攤位,他正籌備開設美妝連鎖專賣店「美人日記」,希望代理DR.WU。
更奇特的是,桂明同時是瑞比南(Shwe Pyi Nann)集團董事長,是生產傳統防曬霜檀娜卡的第一大企業。
瑞比南品牌於1940年誕生,在當地家喻戶曉,市占率超過95%。自行種植了127畝的黃香楝樹,並擁有工廠及廣告部門,銷售各地。
運用檀娜卡原料 製成現代化保養品
面對國家開放後西方文化的強烈衝擊,檀娜卡反而在桂明手中進行了「有機融合」。桂明的外甥女曾淑美表示,美人日記採取西方經營理念,卻也販售傳統商品。「我們還出口以檀娜卡為基本原料製成的保養品,」曾淑美說,已研發出面膜、BB霜、洗臉皂、洗髮液、潤膚油等15種現代化保養品,均已獲得緬甸FDA認證。
當傳統遇上西方,傳統並非一定會被取代,換腦袋轉型,就能煥發新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