歐洲的綠色消費,主要在一九八七到八八年間蔚為風潮。
一九七0年代很多國家的環保法令並不完備,如果有人提出任何環保訴求,等於是向法律挑戰;後來很多公司逐漸成立和健康、安全或環保有關的部門,但基本上還是一種防禦措施,並不是真心想做環保。直到八0年代,才開始有了轉變,環保訴求成為行銷上一大賣點。
尤其近幾年來,企業內負責公關、新產品開發的人,試著從公司以外的觀點,來看待環保事物;董事會等高階層的人士也同樣關心起環保。當然,原因在於:一、市場行銷的考慮,因為綠色消費意識已日益高漲;二、新的消費群不斷出現,特別是在六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,比前幾代更有環保意識。
綠色消費能推展,很重要的就是靠消費團體抵制對環境有害的商品,同時政府也以政策和法令推動。歐洲很多公司也從中發現做生意的機會,像防治污染的設施、節約能源的裝置等,市場需求帶動了環保趨勢。
綠色訴求改變形象
我們必須替環保注入新意。一九八六年,英國工業年活動舉辦產品設計競賽,我們提出建議,鼓吹「綠色設計」。當時「綠色」意念還不是人人都知道,我們積極提倡「綠」,就是希望把複雜難懂的環保訴求,變得輕鬆易懂。以往的環保訴求比較容易產生抗爭、激進的意味,我們希望改變這種形象,使人樂於親近。
在那次活動中,有上百種綠色產品參加展示,例如可重複使用的瓶子、用無鉛汽油的噴射引擎。凡是符合更清潔、更安全、品質更好、節省能源等條件的,就是綠色商品。
也有人質疑,綠色商品固然重要,但生產這種商品,成本較高,售價相對提高,很多消費者會因難以負擔而不買。
既然有這個問題,我們就設法探討究竟綠色商品的市場如何,然後決定策略;讓綠色商品成為時髦、流行的代表,吸引愛好時尚的人,由他們帶動風潮,進而影響中產階級。
一九八四到一九八七年,我們著手寫書,說明一些重要的環保議題、日常生活該注意的環保事項,當然過去討論環保的著作很多,可是這是第一次由產品的角度去探討。這種大膽嘗試也遭到很多挑戰,甚至有公司因產品被討論而控告我們。
書剛出版時,很多公司即使名列其中,也並不在意,因為當時消費者並不注意產品是否符合環保要求。不過一九八七到八八年,消費者開始發生興趣,很多人買書回去看,漸漸對企業造成衝擊,特別是對容易製造污染的工業或公司造成壓力。
我們也寄出每日資訊一類的刊物,不斷傳布訊息,連柴契爾夫人也是讀者之一,加上當時發生海岸污染等事件,更讓人意識到環境問題,更炒熱了綠色風潮。
地球之友再出擊
推廣綠色消費,要持續出招。我們用「地球之友」活動發動第二波攻勢,主要針對超級市場,提倡健康消費,指名那些產品符合健康、環保原則。這給超級市場帶來很大的壓力,更促使八家廠商放棄使用氟氯碳化物製造產品,這是綠色消費運動一項重大勝利。
同時我們針對不同對象、國情,出版不同版本的「綠色消費者指南」。英國人不喜歡太複雜的東西,我們出的版本就簡單易懂又實用;德國人比較仔細嚴謹,所以德文版較詳盡,厚得像電話本一樣。
目前「綠色消費者指南」在英國成為最受歡迎的一本書,銷售了三十萬本,全球銷售超過一百萬本,我們也希望全球相關組織都能支持綠色消費,所以降低版權費,極力推展發行到各國。
「綠色消費者指南」出版後,這裡的超級市場很快就嗅到風向,察覺消費市場已經在改變;一般而言,人們消費行為的政變,五年之內一定會影響政府法令,所以他們必須積極回應。
為了擴展影響層面,我們出版了袖珍本,攜帶方便,使人容易閱讀。例如針對英國上千萬的上班族出版「office guide」,薄薄一本十分鐘就可看完。
供企業自我體檢
前兩年我們從一項研究發現,大多數的消費者,尤其是女性,非常關心下一代的將來,同時學生也很容易在學校中受到消費意識影響,所以我們決定從孩童做起,規畫兒童版的綠色消費指南。主要針對八到十二歲的小朋友,用大篇幅的漫畫增加趣味性,內容也涵蓋到學校應該如何在校內做環保。現在有很多學校自行制定校內的環保規章。
另外針對企業出版相關的刊物,讓他們自我檢視是否做到環保要求、如何去做、結果如何,包括產品的製造過程、技術、材料、公司政策、組織溝通等都可自我體檢。歐洲有些公司已經在做了。
我們也發現到,很多公司的財務部門人員,通常是最後受到綠色消費觀念影響的人,如果能影響到他們,那就是最徹底的綠色洗禮。所以我們針對這群人出版書籍,希望能使一般公司在投資階段就能具備綠色意識。
目前不少大公司已漸漸受綠色主義影響,像我認識的一位高層主管,他每週至少有一次要負責回答股東對於公司環保工作的問題。
接下來我們的目標是旅遊業,針對旅館、租車業、航空公司等撰寫綠色消費指南。
整體來看綠色消費的發展,我們不能期望在一夜之間就能全面改觀,特別是在資本主義社會,如果太理想主義,未必能得到一般人關心和認同。我們出版書籍、策畫活動,都是從消費者、企業產品較實用的角度著手。
如同一場戰爭,你不能期望一夜之間就打勝仗,而是逐步推進。也許某個階段會有小挫敗,但我們做的是長期工作,希望影響長久。
(楊孟瑜採訪整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