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屆華人領袖遠見高峰會中,特別在第一天晚上舉辦華人文化夜談:「看見兩岸文化交流的時代脈動」,以最新在大陸出品的電影《愛的蟹逅》為引,作為兩岸深度交流的最好例證。
上海長江口是大閘蟹的發源地,《愛的蟹逅》一語雙關,改編自兩岸真人真事的愛情故事,描述上海海洋大學的學生,前來苗栗協助養殖戶養殖大閘蟹,其中一位上海男同學,和台灣女孩相識、相愛的過程。
電影中男女主角的原型,是來自上海的趙明和來自台灣的高于欣,在真實世界中,兩人已經共結連理,並育有一子。在文化夜談的當晚,他們還親自從上海飛回台北,來到夜談現場,親身見證兩岸交流的成果。
夢想學校暨創新拿鐵創辦人王文華擔任主持人,他的《蛋白質女孩》《61×57》等作品,廣受兩岸三地、全球華人歡迎;他的父母皆為軍官,成長背景也有兩岸間的歷史淵源。
王文華現場朗誦1925年朱自清〈背影〉一文的一小段落,幾乎全場觀眾都產生共鳴,即使是生長在台灣、年僅20出頭的年輕人,也能理解這篇距今91年、以南京為背景的文章,「這就是文化的力量。」
中華文化總會祕書長楊渡也提到,他在編纂《中華語文大字典》的時候,發現兩岸有許多用語上的不同,但隨著網路、流行歌曲的連結,兩岸年輕人的差異已日漸消弭。
名作家羅智成則認為,兩岸習俗、品味有別,培養「共同記憶」變得格外重要。交流前必須做功課,帶著同理心了解彼此。
知名作家及節目主持人謝哲青也表示,新世代可以透過在一起學習、工作,以次文化共同建構回憶。
上海星洲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曹鋼是《愛的蟹逅》出品人,他以自身經歷,暢談兩岸影視交流的真諦,指出電影必須拍出現實性,「有靈魂」的交流才會發生。
這幾位長期遊走在兩岸,擁有豐富經驗的名家,會如何詮釋兩岸文化交流?以下是夜談的精采分享:
主持╱夢想學校暨創新拿鐵創辦人 王文華
與談╱中華文化總會祕書長 楊渡、名作家 羅智成、知名作家及節目主持人 謝哲青、上海星洲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 曹鋼
楊渡
網路、流行歌曲連結兩岸
我在中華文化總會做過最有趣的事,就是參與兩岸一起編纂的《中華語文大字典》。
我發現,兩岸用詞最大的差異,其實在生活。
例如大陸人看到「選舉時馬英九去掃街、為候選人背書」,會充滿疑問,「為什麼要去馬路上掃地?要去背一本書?」又或者在大陸,光是「土豆」一詞,就可能是花生、地瓜、馬鈴薯或荸薺,土地之大,方言之多,超乎想像。
像這樣同名異義的「差異詞」,兩岸在2009年時,約有10%,但網路連結兩岸間的年輕人,各種名詞開始互通,例如台灣人會用「小三」「山寨」,大陸人也知道「嗆聲」,現在差異詞已經降到7%。
要讓兩岸間更理解彼此,必須放大歷史視野,不能只從政治面看歷史,要從文明變遷的角度檢視,因為文化會活得比政治長遠,對未來的影響更大。
例如大陸人很熟悉台灣,但真的了解台灣在經濟發展中的社會脈絡嗎?
1960到1980年代,台灣經歷了退出聯合國、林懷民回台跳舞、李雙澤唱自己的歌、民歌運動等種種的事件,一步步地走向現代化,大陸人常以為台灣是「忽然就富起來」的,其實有更深層的背景。
所以理解人,不能只看表面,而要進入對方內心的脆弱、歡喜、憂傷。
台灣現代化從農業走到工業社會有其變遷過程,大陸也一樣。兩岸如果在理解社會變遷的基礎上交流,會更清楚、更全面。
羅智成
同理心是交流基本元素
交流是為了要增進了解,兩岸的交流不像一般簡單的交流,彼此熟悉的程度,遠遠超過認識一國的風土民情、人類和外星人間的第三類接觸等。所以要思考,所有交流都能帶來好結果嗎?
例如沒有地方不歡迎觀光客,但2003年開放陸客赴港後,一年6000萬觀光客全都擠在尖沙嘴和銅鑼灣這兩平方公里的地方,原本香港人對大陸觀光客的好感、友善,彼此間存有的緣分,就開始變質了。
尤其陸客不管到香港還是台灣,常常走規劃好的一條龍行程,體驗「預先被規範好的世界」,近似於「現實的虛擬實境」,就算人到了當地,卻沒有對另一個地方居民與生活,有更進一步的認識。
事實上,每個社會都有刻板印象,很多人認為,交流可以減少、甚至破除刻板印象,「虛擬實境式」的交流,反而更加強刻板印象,因為交流過的人,會和有同樣經驗的人,討論自己見到的文化差異,加深各種偏見。
由於兩岸在習俗、品味方面的差異,讓「共同記憶」變得格外重要。共同記憶暗示某種價值觀、親密的話題、共同的語言,例如《愛的蟹逅》裡,上海海洋大學的學生,和苗栗合作養殖大閘蟹,便是在創造共同記憶。
要培養共同的記憶,必須要「做功課」,你要做一些準備,不是被動地等著別人給予啟發,因為共同記憶不會平白無故就跑出來,一定是相處、交流多了,才有話講。
另外,交流的基本元素是「同理心」,這是兩岸間最缺乏的。全世界除了歐美強權,大部分國家、民族都受過傷,有自己的地雷、不想被冒犯的地方,尤其是宗教、歷史記憶。所以交流的時候,若有「不共同記憶」,必須試著了解、尊重。
網路世界裡,任何人都能講話,內容也許充滿偏見、仇恨,因此,為了避免冒犯他人,要掌握文化裡的人文精神、同理心,這是文化交流的基礎。
謝哲青
用次文化建構共同回憶
我觀察,「自由」是兩岸年輕人共同的行為準則,就算對自由的價值判斷不同,行為也都崇尚「不用在乎別人看法,並對未來抱持著浪漫的幻想。」
《德國之聲》曾經寫到,這一份對自由的嚮往,讓華人社會極願意嘗試新的事物,但是一旦玩膩了,就放手換下一個,也造成「什麼都有、但都不長久」的社會。尤其在台灣,年輕世代在面對重大的抉擇時,經常因此缺少「放手一搏的勇氣」,導致台灣這個美好社會,關鍵決策時刻都差一點。
如今,兩岸新世代要共同建構新的回憶,流行文化扮演重要角色,例如大陸電台常播放台灣歌手熊天平的音樂。兩岸三地年輕人藉由在一起學習、工作,用次文化、網路建構共同回憶。
而要了解文明或文化,我認為,最快還是從自己開始。例如從和語言有關的古典文學爬梳,文學談到治理國家、修身、立德,生活需要的答案都在上面。
當你有完整史觀,就會對空間、時間有縱深、廣泛的了解,知道在社會、世界的定位。台灣的電視、教育都沒做這件事,我們要重新在文化中找到定位。
曹鋼
透過影視交流兩岸文化
我是《愛的蟹逅》出品人,大陸1960到1980後的世代,都著迷於瓊瑤的戲劇、鄧麗君的歌曲,當時台灣影視引領亞洲文化藝術浪潮。後來台灣影視人才帶著資金到大陸,推動影視發展,我們才知道影視該如何運作、表達,開始成長。現在許多台灣、香港人才到大陸,共同合作,實踐兩岸文化交流。
我們希望,兩岸影視關係能更緊密,但現今的台灣卻走向「自我封閉」,例如在大陸可以賣出近13億人民幣票房的電影《泰囧》,在台灣卻只有2萬人民幣票房,為什麼會有這種差距?顯然彼此需要更多交流。
但什麼是真正的影視交流?不是電影到台灣取幾個景,或是有台灣演員,就算交流。必須人物是從生活中走出來,當故事具現實性,有靈魂的兩岸交流才會真正發生。
《愛的蟹逅》是拍出兩岸現實生活的一部電影,過去談兩岸的電影,多為懷舊、老兵情節,而《愛的蟹逅》講述上海海洋大學學生到苗栗,協助養殖大閘蟹的過程,其中一位男同學,還和台灣女孩相愛。許多大陸觀眾看完電影後,都表示想到苗栗走走,顯示兩岸的文化,透過電影這座橋梁交流。
我想,兩岸間不管是共同記憶、共同焦慮或教育問題,種種議題都能透過文化交流,不斷推進、融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