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acebook Pixel
訂閱
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,立即登入

為您推薦

會員權益

單車之戀

何亞威
user

何亞威

1991-07-15

瀏覽數 16,350+

單車之戀
 

本文出自 1991 / 8月號雜誌 第062期遠見雜誌

美國來的高詩如驚喜地在台灣找到腳踏車同好。假日裡她最喜歡從市區騎到有寧靜山水的平溪小鎮,陰雨的日子令她擔心,「我很怕不能騎車,那樣會讓我忘記台灣的美,」她說。

麗晶酒店點心師傅杜振民愛上騎車後,很自然地戒菸、少沾酒。最近他計畫利用到美國旅行期間,順道參加當地腳踏車比賽,實際體會與美國最大運動人口一起運動的經驗。

廣告界資深行銷研究陳忠茂藉著騎車認識世界,他深刻記得他騎過的每一段路,去年他與朋友飛到歐洲,騎了三個星期車,看遍奧地利和瑞士美景。

騎著「藍駝」走遍千山萬水,胡榮華或許是國內知名度最高的腳踏車騎士。他觀察到,腳踏車由單純的代步工具轉為現代生活的一部分時,它就變得多采多姿起來。

騎腳踏車打擊犯罪 

記憶裡,腳踏車只有一種形貌,外形沈重呆板,後面附個長方形鐵板,載貨載人皆宜;所有的腳踏車只有一種尺碼--大人的尺碼。 就在腳踏車發明一個多世紀,台灣國民所得邁入八千美元時,無論是登山腳踏車,或是「混血腳踏車」,正進一步成為健康、重視環保(行駛起來無噪音也無污染)、時髦舒適(速度快、省力)、安全有力(耐衝撞、能翻山越嶺)的運動休閒工具。

登山腳踏車被譽為腳踏車的革命。它安靜無聲,機動性十足,已經成為美國一些城市警察的標準配備,能快速穿梭大街小巷,神出鬼沒地打擊犯罪。

即使不從事激烈的越野活動,登山腳踏車成功地把腳踏車活動空間由城市延伸到田野、山間水邊,讓注重休閒的現代人能在毫無隔閡(不是在車窗後面,不是在冷氣車內)的狀況下,重新發現大自然的樂趣。

難怪登山腳踏車一推出就廣受歡迎,銷售量「像飛機起飛一樣快速爬升」,巨大機械董事長劉金標說,目前歐美市場有一半是登山腳踏車的天下,台灣內銷市場登山車也占三、四成。

物理學博士、一股腦投入研究發展折疊式腳踏車的韓德瑋,形容腳踏車是「人類歷史上最出色的工業產品,把雙腳機械運動產生的動能轉換為功能,比任何行動方式都要經濟。

面對未來能源枯竭的危機,腳踏車前景一片光明。靠著技術不斷進步,新一代腳踏車比傳統腳踏車更輕、更快,造飛機、飛彈的材料也一一成為腳踏車改頭換面的助力。

重量減輕車速加快 

自行車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籌備處總經理李玉振說,傳統腳踏車主要是負重,只要能吃重、行車平穩,重些,會生銹都沒關係。但當腳踏車進入休閒運動時代,對腳踏車的需要不同,輕量化是其中的主流。

車架是腳踏車的重心,材料已由鐵製,演變為鎔鋁合金、鋁合金、碳纖,愈來愈輕,車速卻愈來愈快。專家估計腳踏車重量減輕五公斤,時速可以提高十公里。

四年前,工研院和巨大機械合力開發碳纖車架成功,無疑是腳踏車材質革命重要的里程碑,現在許多廠家都投入生產。

碳纖車架重量只有鋼鐵製品的四分之一,又能吸震,輕巧平穩。一台售價超過兩萬元,還是有人願意為它掏腰包。折疊車廠也正在研究碳纖車,估計將可使車的重量由十三公斤降為十公斤以內。

傳統跑車多半是十段變速,新式的登山車則已達十八段或二十一段變速,爬坡可以省力。更特別的是,目前腳踏車改用自動定位系統、車把有兩根操縱桿,一根管加檔,一根管減檔,每撥一次就各進退一檔,快速行駛中也能順利換檔。如果比喻以前變速像拉小提琴,要把音拉準很困難,現在變速就像敲對鋼琴的音一樣容易。

迎合腳踏車走向戶外休閒、運動的大趨勢,新一代腳踏車不用工具就能輕易拆下前輪,放到汽車後座與人一起旅行。

為健康而重拾腳踏車運動的人不在少數。曾任國家代表隊教練的施德洋特別指出,除游泳外,騎腳踏車是最能達到全身平衡發展的運動,對鍛鍊心肺功能效果也僅次於馬拉松長跑;和慢跑相比,運動傷害較少,運動情趣較高。

比汽車還快 

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,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!優惠組合價$2,880,立即訂閱>>

交通狀況惡化、停車困難,也使城市人在習慣摩托車、汽車的便利之後,再度發現腳踏車的魅力,短距離以腳踏車取代汽車的人逐漸增力。 

工業局主管腳踏車業的蔡嘉緒家住鶯歌,每天騎摩托車到火車站,搭火車到台北,再換騎腳踏車上班,從火車站騎到工業局只要十五分鐘。我國唯一的自由車國際裁判施德洋甚至估算出,他從民生社區騎腳踏車到長安東路的協會只要十一分鐘,騎摩托車要十五分鐘,開車平均卻要二十五到三十分鐘。

經濟日報記者周正賢為了保持採訪工作的機動性,在汽車行李箱中擺了一輛折疊腳踏車,遇到停車位難求時,就以腳踏車來彌補。

聯強國際機械資深副總經理蕭進益常常藉腳踏車往返民生東路、復興北路一帶的「電子街」洽公,他指出,常往返的距離都是尷尬距離,一方面公車不能到,一方面走路嫌遠,搭計程車又常被拒載,腳踏車成了最好的抉擇。「更重要的是,心理上免除受制於人的痛苦感,」他說。

國外許多都市由於建立良好的腳踏車路網,使用腳踏車外出的次數不斷增加,使用汽車的次數反而停止成長。國內最近也開始倡議普遍設立腳踏車專用道。鴻業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謝煜中估計,如果台灣的周邊公共設施和日本接近,建立腳踏車專用道、捷運系統,國內腳踏車市場可望由現在的四、五十萬輛,提高到一百五十萬輛,相當腳踏車出口總數的四分之一,是任何一家業者都不能輕忽的市場。

最浪漫的交通工具 

事實上,國內腳踏車業者已經展開熱身運動。

今年夏天,規模較大的業者已開始在電視上打起密集的形象和產品戰。內銷的龍頭老大捷安特,單是拍攝兩支電視廣告就花了六百萬元;國人自創品牌「美利達」登山腳踏車在西德動作片中亮相;腳踏車博物館正在規畫中;台中縣體育公園也打算興建三處腳踏車專用場地。

捷安特天母直營店將帶頭調整賣場,把不同車種分開陳列,並廣為傳授修車、騎車技巧。負責人林清發預測腳踏車愈來愈複雜多變化,銷售人員必須提供多方面的資訊,未來選手開店可望成為趨勢。

美利達協理曾貴宿過去是彰化縣第一屆自由車女選手,她發下宏願兩年後退休,自組車隊,辦一份專業雜誌。

顧問公司居中獻策,各種建議紛紛出籠,如建議業者和國家公園、遊樂區結合,提供車輛讓遊客騎,用另一種方式與風景接觸。又如隨車贈送腳踏車載架,專門進攻有車人士市場,進一步塑造出白領階級假日休閒的新風格。

胡榮華指出,台灣登山人口眾多,和當年「四大天王」林文安等人訂定「台灣百岳」有很大的關係,業界促銷腳踏車應提供整套腳踏車旅遊路線,包括路況資料,及結合當地的民俗或文化資料,「吸收沿途的養分,就不會有疲倦感,而且能賦與腳踏車新生命」,他說。

儘管運輸工具千變萬化,麥肯廣告陳忠茂探得腳踏車個中三昧,他毫不遲疑地指出「所有運輸工具中只有腳踏車是最浪漫、最有美感,也是無法取代的」。

騎上腳踏車,一個人、或是和朋友、子女一起,倘律在城裡寧靜的小巷,奔馳於鄉野尋幽訪勝,或騎上山路水邊探險。當人們重新發現腳踏車時,也重新發現更大的生活空間。

腳踏車變變變 

除了較早的向內彎把造型,騎起來不得不伏身前傾、追逐速度的跑車以外,登山腳踏車和混血腳踏車已逐漸蔚為主流。

登山腳踏車(mountain bike)號稱「兩輪吉普」,寬胎,輪胎上有指甲大小的粗顆粒,平車把、寬過肩,車身堅固,強調抓地性強。平衡度高,能適應各種地形,適合喜歡冒險刺激的現代騎士,又稱為全地形腳踏車(all terrain)。它的造型乾淨俐落,傳統腳踏車配備的車後置物架、擋泥板等不必要的裝置都被去除,外型帥氣粗獷,夠「酷」。

獵狗加山羊 

混血腳踏車(hybrid bike)大約三年前才問世,因兼有跑車的速度、登山腳踏車的適地性而得名,又稱城市腳踏車(city bike)、橫越腳踏車(cross bike),也有業者特別稱它為「全舒適腳踏車」(all fitness bike),可以讓人騎著上街,也可以騎向山裡欣賞山水美景。

混血車最大特色是輪胎比登山車窄,表面的顆粒較不明顯,輪胎上多了一條中心線,使車行平地時比較舒適,多數仍採平把造型,也有少數採復古式的像螳螂觸鬚般微微高舉,觀件多而精緻,外銷歐洲的車種多半附有車燈、車鈴、車後置物架,還有擋泥板。 

兩種主力車種之間也逐漸出現愈來愈寬的「灰色地帶」,例如同屬混血車,有的車胎比標準混血車寬,是比較接近登山車的混血腳踏車。

如果說傳統跑事如長身飛飆的獵狗,登山腳踏車就是攀峭壁如履平地的山羊,而混血腳踏車,是兩者的綜合體。都為現代人提供更多的選擇。

你可能也喜歡

請往下繼續閱讀

登入網站會員

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