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以前煩惱青春痘,現在煩惱小細紋」「發現同事的年齡與自己的距離從5歲、擴大到10歲、15歲」「只要坐下來,小腹就有一攤肉」「當紅的偶像歌手大部分都不認識」……。
這些現象是否發生在你身上?
這是作家米果描述30、40歲中年人的初老跡象,洋洋灑灑,一共58項,曾被偶像劇《我可能不會愛你》引用,引起廣大迴響,原來米果說中了中年人的共同心結──恐老症。
其實,怕老,一直是人類根深蒂固的恐懼。甚至,長期以來,人類社會習慣「歧視」老人。
「老」被醜化 常當成無用之人
人為什麼會打從心底怕老?「老,接近死亡,被視為醜、沒有價值、無生產力,」今年70歲的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感嘆。
這位被稱為「全台最有guts的歐吉桑」,其實對老很豁達,已寫好遺囑,安排好財產分配,簽下安寧照護和放棄急救同意書,也決定火葬,不辦告別式。雖然安排有序,可是一談到變老,還是覺得力不從心。他感嘆年輕時能大吃大喝,卻沒有錢,如今有點錢了,卻不再能大吃大喝。
米果在《初老,然後呢?》文章也分析,媒體娛樂版總以美魔女為標準來衡量資深名人:最好不要有贅肉、臉皮要緊繃、不能有雙下巴,如果小腹突出,就被嘲笑「走山、崩壞、飄大嬸味」。
民間的台語繞口令,也對老年充滿嘲諷:「站咧無元氣,坐咧就哈戲,倒咧睏抹去。食飽多放屁,無食愛生氣,見講講過去,現講現忘記。出門無地去,要死無勇氣,只好活下去。」不只台語,中文也把老與負面意象連結。動不動就形容別人「老不休、老不死、人老珠黃、怪老子、老狗玩不出新把戲等用語,」成功大學老年學研究所副教授陳麗光感嘆。
台中市副市長林依瑩回憶,家族八個小孩有次聚在一起扮演阿媽、阿公,大家馬上駝起背,東倒西歪走路,走幾步就昏倒,這一幕讓林依瑩驚覺:「原來年齡歧視,從小就深植人心!」
連許多想要奉獻社會的退休者,也常被擋在門外。陳麗光曾碰到一名96歲的阿媽,想在醫院擔任志工,可是保險公司認為她超過70歲,拒絕投保,直到她和保險公司、醫院簽下切結書,自願承擔所有責任,才如願當上志工。
「難道只有年輕力壯的人才能當志工嗎?」一名66歲的台北市張姓退休人士,不久前也投書媒體。他自認身強體健,想當志工,豈料某公家單位不接受超過65歲的民眾,他很不服氣,「這不是歧視?什麼才是歧視?」
社會歧視 讓長者更消極、鬱悶
「繼19世紀種族歧視、20世紀性別歧視,年齡歧視是21世紀新歧視!」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主任黃錦山表示。他分析,平均壽命較短的遠古時代,長者不多,多是擁有政治、經濟權力,社會地位較崇高;可是現在是長壽時代,人人有機會活到70、80歲,長者增加,地位卻大幅下滑。
黃錦山研究台灣國小教科書時也發現,在4713頁內容裡,長者、老化議題出現不到4%,且長者大都是祖父母的配角,或坐輪椅、或臥床。教科書中一半以上長者,大多從事釣魚、散步、打拳等休閒活動,沒有生產力,男性出現次數又比女性多。
「編書者把病弱片段當成整個老年!」他說,也難怪中小學生的老化知識測驗答對率只有一半。林依瑩、陳麗光分別在演講、課程中,對大學生做調查,發現九成五認為長者是疾病纏身、衰老孤單、思想固執、行動緩慢。
社會歧視長者會有什麼後果?「長者會自我否定!」黃錦山表示,長者遭到忽視、排斥,會內化負面價值,較容易得心血管疾病。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教授胡夢鯨分析,環境不友善讓長者感到時不我予,每過一次生日,認為更接近死亡,心態也會變消極、鬱悶。
黃錦山擔心,年齡歧視延續下去,影響下一代國民。他推算40年後,到2056年,台灣65歲以上高齡人口數將達37.5%,那時的長者就是現在的年輕學子,男性平均壽命將達82.2歲,女性高達89歲,自我形象低落,如何快樂度過漫長老年?
今年9月,世界衛生組織就首度發表年齡歧視研究調查,發現這現象存在世界各地,且愈是怕老的人,壽命可能愈短。當人類愈來愈長壽,除去對老的恐懼與歧視,的確是當務之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