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為在產險業工作,他早就覺得自己平日不開車、假日才開,但要繳納車險保費時卻得一視同仁,實在不太公平。所以當他得知公司要引進歐美最新的UBI(Usage Based insurance)車險商品,可以個別化調整保費費率時,第一個就報名成為試用者。
UBI車險是歐美最新產險發展趨勢,概念是透過App記錄駕駛人的習慣,再運用大數據計算,制定個人化的差別費率。泰安產險已推出國內第一張車聯網UBI智慧環保車險,訴求「少開車、開車習慣好」的駕駛,保費最多可以省21.3%。
從5月開始搶先試用,目前已經用了四個月的李立晟,節費紀錄很可觀,從第一個的13%,過兩個禮拜就變成減14%、15%,目前更進步到將近16%。他說,因為App會自動拍照記錄,每次比較看到優惠費率愈來愈多,就很有成就感。甚至現在有時出門就想說,「那今天也不要開車好了」。
依里程、時段、行為收取費率
平時上班都是搭捷運或騎車通勤的他,原本就只有週末兩天才會使用到車子。使用用途也很固定。不外乎載父母家人到大賣場購物,或是到陽明山等台北近郊走走。
他秀出手機App上的行車紀錄說,目前買車第三年,但截至8月中累積里程還不滿2萬公里,平均一年行車里程不到1萬,證明真的不常用車。他早就忍不住想,譬如隔壁的業務同事一天到晚開車,自己只有六日兩天會用。兩人駕駛風險應該高低有別,而車險費率一樣當然不太合理。
「目前市面上車險商品,就算實際開得再少、再安全,都是收一樣保費」,泰安產險副總經理許培潤指出,過去車險保費只看年齡、性別和肇事紀錄,而UBI車險可以從行駛里程、駕駛時段、駕駛行為這三個主要因素,來收取差別費率。
其中,行駛里程部份最多可以減費16.3%,駕駛時段最多減費可達5%。兩個合計最多可以省下21.3%保費。
行駛里程高等於使用多,相對事故發生可能性相對就會較高。
以國內來說,平均一年是1萬公里,超過就會加費,低於水準則可以減費。UBI車險鼓勵車主智慧用車,非必要的時候就不開車。如果車主因此減少開車,也有助於節能減碳。
記錄駕駛行為,修正不良習慣
而哪個駕駛時段風險較高?美國地大物博,夜間事故機率相對高很多。台灣地狹人稠,分析起來風險時段則落在星期一,尤其是上下班時段。週末風險則相對較低。
駕駛行為的好壞又要怎麼衡量?例如急煞車、急減速等就是最危險的行為。未來可以進一步裝設OBDⅡ車載機,自動記錄駕駛行為。許培潤也強調,這也有助於間接促使駕駛修正不好的開車習慣。
李立晟從21歲開始開車,以前年輕時開車都比較熱血,但隨著年紀增長,加上進入保險業工作,經常處理理賠事宜,看多了一些事故,也會有警惕。
印象最深刻的是103年時他處理一樁事故。當時一名騎重機的小開,在北宜過彎閃車時發生嚴重車禍,重傷半癱。巧合的是,這名傷者正好跟他同年,都是31歲,也一樣才剛新婚,但是人生卻從此毀了。
當時他們計算出,因為這場癱瘓而導致整個家庭損失,賠償金額總共要1000多萬。但是當李立晟負責去向傷者父親報告時,對方只說,「其實你給我再多的錢也沒用,我只希望我的兒子能走路。」
「這件事情讓我記很久」,他放慢語調說,駕駛習慣很多時候是不知不覺的,客觀的裝置紀錄會讓車主更了解自己的駕駛行為,不只是省錢,更重要是讓自己和家人都能更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