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初在上海,遇見最近很紅的「一條」創辦人徐滬生。他原是《外灘畫報》的高管,對優質生活很有敏銳度。眼見傳統媒體的銷路一直下滑,「尤其2014年,像懸崖式的驟降,讓我決定跳出來做點什麼。」
他常來台灣,「誠品生活」對他啟發很大;於是決定用影音來說「高品質生活」故事。
仔細研究影音說故事的祕訣,「我看了所有YouTube上的東西。」他要用精緻的影音製作,吸引高端品味族群。利用過去雜誌欄目的概念,做成了與眾不同的自媒體。
「一條」團隊全世界採訪,常用至少十小時的素材剪成五分鐘影片。上網就看到他們介紹旅遊:「有人與妻子在巴黎100個不同的地方親吻;有人說走就走,去巴黎體會了……」。介紹書:「文學大師米洛拉德帕維奇繼《哈扎爾辭典》之後,引進中國的第二本神書《君士》……」。介紹人物:「59歲的台北人李逢德在40歲那年提前退休,上陽明山開了一家民宿『絹絲谷』。他堅持……」。很快的吸引了上百萬人點閱,投資者也爭相投入。
剛滿兩年的「一條」,已有上百位強大的製作和技術團隊,徐滬生說:「我們主要拜中國兩大浪潮之賜,一是微信公眾號,一是電商。」
電商是因為有精緻獨特的生活商品,每天營業額一百萬人民幣;台灣著名的「微熱山丘鳳梨酥」和「阿原肥皂」也在架上。
見到懸崖前,勇於放手一搏
另一個被譽為自媒體首富的「邏輯思維」創辦人羅振宇,是從傳統媒體走向自媒體的第一人。
四年前,這位深信「信息免費,知識是可以收費」的媒體人,採用付費機制,在五小時內收到五千個會員。
每天早上六點半,發送60秒的語音。他用獨特的觀點和精英知識,取得人們的信任和欣賞。他認為提供這種知識的服務,減少人們決策的成本,在互聯網時代就是一種商業模式。
他分析自己經營順利有三個特質:一是不犯懶,很勤奮;一是不犯渾,不那麼理想主義;一是不犯倔,錯了立即改。
四年內,市值攀上13.2億人民幣。羅振宇,在去年跨年夜又有一個創舉。當別人辦跨年晚會,他辦「跨年演說」,門票4000張,一張2000元,秒殺賣光。他計畫持續做20年。
在科技全面顛覆人類的時代,在破壞式創新不停歇的環境,「自媒體」人人能做嗎?
羅振宇分析人分成二種,一種是「行軍人」,對社會、對現狀極其不滿,總要改變;一種是「宿營人」,每天栽花種草,和睦鄰里,追求小確幸。徐滬生和羅振宇都屬「行軍人」,對現狀感到不滿,在見到懸崖之前,就勇於另尋生路,放手一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