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出身哪一個鄉鎮?是否從小記憶,有家鄉的老客運站?
在家家戶戶都有汽車的今天,全台各地鄉鎮客運站大多凋零。你記憶中的客運站,又轉做什麼用處了呢?
來到南投竹山鎮的台西客運站,外牆白磁磚被風雨洗刷成灰白,候車區的鐵欄杆、木圓凳依舊。候車時刻表是用粉筆手寫的一塊大黑板,柱子上還能看到油漆寫的標語。
如今,兩層樓的建築物,一天班次僅個位數,一樓候車亭還在使用,本是客運司機休息區的二樓,早已閒置多年。
這一切的凋敝,直到2015年12月有了改變。來到二樓,出現另一道風景,它還有了很美的新名字「竹青庭人文餐飲空間」。
這裡是餐廳,也是小型展演空間,從眼睛看到的、吃進嘴裡的,都跟在地特產「竹」有關。
一走進先是視覺饗宴。5500張竹條,從柱子底部往上到天花板,連結成圓拱造型;利用天然的竹節紋理製成的隔板,巧妙區隔座位;還規劃出一區展示竹製的各種生活用品,讓來客認識竹工藝之美。
餐點以竹入菜,多道竹筍料理,例如將脆筍拌入獅子頭、醃製半年以上的醬筍燉雞湯,也有當地產的地瓜和茶葉,將竹山在地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。
閒置車站改造成竹文化空間
催生竹青庭的幕後推手,是以經營「天空的院子」民宿知名的何培鈞。他用了一年時間將閒置客運站空間變身,打造一個竹文化的空間,成功吸引遊客造訪,假日多半需要提前訂位。
何培鈞有很多身分,民宿老闆、餐廳經營者、青年創業家。若用「全台灣最有名且最常受邀演講的民宿老闆」形容他,一點也不誇張。
看看他今年9月行程表,4日在上海莫甘山民宿學院演說,9日在竹山與台北市產發局團隊座談、晚上到成功大學受邀出席第二屆全國教育創新工作營,10日到廈門的民宿客棧與地產創新兩岸研討會上分享竹山經驗,18日再度出發至上海參加法蘭克福展,四天行程有三場演講。
9月還沒過完,各種邀請他演講、直接組團到竹山參訪的,大大小小次數已超過十場,「這兩、三個月,大陸的邀約尤其多,」何培鈞說。
出身南投的何培鈞,2005年開始在竹山大鞍山上,經營「天空的院子」;2010年成立「小鎮文創」,推動青年到竹山專長換宿;2015年開設餐廳「竹青庭人文餐飲空間」。每五年,就有一個新里程碑。
有人說,他的「天空的院子」是全台最美民宿。引人入勝的不只因環境優美,還在它的故事。
志在傳承 總把問題當機會
民宿前身,是一棟荒廢多時、破舊的百年古厝,由何培鈞和表哥古孟偉兩人親手整修完成。當年何培鈞還是一位剛退伍的大學畢業生,還沒工作賺錢就先負債,跑了16家銀行才成功貸款1500萬。和還在讀醫學院的古孟偉,兩人抱了睡袋和筆電就睡山上,從畫設計圖、刨木頭、搬磚頭、到上水泥,用一年合力打造出「天空的院子」。
六間房、最多容納16人的「院子」,假日一房難求。慕名而來的更不乏海外旅客,香港、大陸、新加坡、澳洲、美國等地。曾有一個晚上,六間住房共有六國不同國籍旅客。今年8月,住房率93%,9月前三週的住房率也有八成絲毫不見淡季。
何培鈞強調,其實自己的夢想不是要當民宿老闆,民宿只是一個管道,讓他傳承文化,「民宿是能讓人停留最長、文化體驗最完整的一種方式,」他說。
不只做民宿,他還開設「小鎮文創」,攜手老街店鋪,像是傳承兩代經營的米麩店、手工棉被店、還有傳到第四代的鐵店等,共同活絡小鎮。
目前平均每月有十多梯次團體到訪。為了維繫當地人生活的品質,兩年前開始,任何來到小鎮文創參訪的人,何培鈞說服他們把遊覽車停在外面的大馬路,多走100公尺的路進來,減少大車來往對當地居民的干擾。
近年的何培鈞,帶著台灣竹山經驗向外走。
今年受邀到大陸兩場大型活動演講,一是上海的全球青年創新論壇演講,二是北京的中國社業企業年會。何培鈞均用台灣竹山沒落小鎮再次翻轉的故事,和各國講者一同站上講台。
「文化是我這世代的義務,不是政府的責任,文化不是要拿有補助才做的事,」何培鈞從院子、小鎮、到竹青庭,都是靠自己找錢。他最大優勢就是「總把問題看成機會」。
如同當年一座荒廢的古厝,讓他修復成最美民宿;大家覺得鄉鎮沒有年輕人了,他就做專長換宿,把年輕人拉進來;幾乎要被放棄的客運站,他用在地竹編文化點亮成全新的空間。
「不能每件事都做完SWOT分析,再決定要怎麼做,」他相信,台灣未來年輕人的機會,一定是在鄉鎮裡,等待人去挖掘。
專長換宿,解決當地問題
11年積累出的知識能量,他歸結出屬於這座小鎮奇蹟的論述,是一套融合食、宿、學習的「在地美好生活產業」。
「不能只有來客量、營收數字很漂亮,那叫做虛胖,」他認為,很多商圈、鬧區只看表面,人潮帶來的錢並沒有用在支持當地產業上,開餐廳不能只是「拿錢去買外面的調理包進來賣」。竹青庭的運作模式,整桌的餐點,九成是產自當地農人,正是這個道理。
「文化不是聚集在什麼館裡面的才有價值,」他又讓在地青年變成是最好的文化景點。
每月最後一週週五晚上,小鎮文創辦光點論壇,開放在地居民上台分享一件想做的事,以及最需要被幫忙是什麼,再把這些需求,透過青年專長換宿認養,為當地問題和外界資源搭起橋梁。
滿腔的熱情,果真觸動了青年聚集。
竹山青年林家宏,他的爸爸從前在竹山開工廠,生產棒針。林家宏四年前回到家鄉,結識了小鎮文創,受到啟發,成立元泰竹藝社,以新產品竹牙刷創業。
竹籟文創的賴彥池則和工科教師出身的父親,辦起竹工國際學校,從事竹工藝教學,邀集不同竹工藝的專家實作授課,已試辦八班,讓20多位對生產竹家具、竹生活製品有趣的人學習一技之長。
邱炳昌家中原本開工廠生產竹扇原料,出口到日本,六年前回竹山後嘗試做設計,近期受到何培鈞邀請,一起加入小鎮文創的平台。這些青年就像一個個小種子,開始發芽長出新的可能。
何培鈞興奮地說,未來鐵定有更多振奮人心的事發生。現在的目標是將竹山經驗整合成完整知識體系,做為最佳活教材,證明每個地方小鎮都能創造在地價值,再沉寂的角落也能發光。
不管你是否來過竹山,等你下次來時,一定又不一樣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