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院處理的都是生死交關的救命事,堪稱最神聖的工作。但全世界的醫院,在醫療器材的管理上,大多卻停留在非常手工的原始時代,採用「手記法」。
想像一下,一台30分鐘的手術,病人用了20項醫材,護理師在有限時間內,不僅要完成護理程序,還必須分神,以紙本抄寫醫材的使用情形。但手術過程分秒必爭,十分忙亂,導致記錄經常遺漏,甚至錯誤。
即使是有條碼的醫材,例如貼有GS1、HIBCC、ICCBBA等國際三大核發條碼機構提供的條碼,刷出來的,也都只是一串數字,醫材內並沒有任何詳細訊息,無法在臨床使用。 隨著網路資訊科技日益發達,各國醫療界都注意到,醫界管理必須與時俱進。醫材未資訊化的問題,因此引起關注。
2013年,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(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, FDA)發布「醫療器材單一識別」(Unique Device Identification, UDI)系統規定,要求美國境內販售的醫材必須標示UDI,每樣醫療器材上,都要有單一條碼,也就是「一物一碼」。從最高的第三等級醫材開始實施,到2020年,所有等級的醫材,都必須符合UDI規範。
美國走在最前端,歐盟也正著手跟進。但早在美國公布這項規定前,台北榮總和淡江大學臨床醫學資訊系統發展與應用研究中心,早已共同研發,致力將醫材一物一碼。
資料探勘+臨床數據分析
早在十年前,淡江大學學術副校長葛煥昭、醫資中心副主任黃南競,就和台北榮總心臟血管外科主任施俊哲合作,那時是一項國科會計畫,以資料探勘(data mining)專長,輔以大量臨床數據分析,企圖找出有價值的隱藏資訊,以提升醫療品質。
後來,在進行動脈瘤手術的過程中,施俊哲發現,只能以抄寫,紀錄醫療使用情形,常會出錯,導致漏帳。加上護理部主任王桂芸希望減輕護理師的行政負擔,有更多時間照顧病人。
因此,催生出北榮和淡大進一步合作,將必須植入人體的心臟支架、人工水晶體等高等級醫材資訊化,研發出全球唯一一套能在臨床使用,且符合UDI規範的「植入物醫材系統」。
北榮決定,先從心臟血管外科的醫材做起。但醫材資訊化實非易事,醫資中心成員必須將每樣醫材,編上專有條碼。
過去,是幾項物品編成一碼,如今要通通拆解,變成一物一碼,相當繁瑣。光是一個心臟外科,醫材項目就超過4000多種,拆解開來的醫材,更有20000種之多。
刷一下條碼 資訊一覽無遺
一物一碼編碼完成後,試行植入物醫材系統,所有進入北榮的醫材,都貼上醫資中心自製的「小黃條碼」,只要刷一下條碼,醫材的製造日期、效期、品項、批號、序號、價格等資訊,統統一覽無遺。
同時,為了避免出錯,北榮開刀房實行達一年的雙軌制,護理師邊使用系統,邊以手抄寫。
2015年5月起,植入物醫材系統正式上線,雙軌制退場,國際三大核發條碼機構遵循UDI規範發出的條碼,系統也都能解讀,沒有相容的問題,成功完成使命。
北榮與非以醫療見長的淡大,到底如何將這件事做好?
工程人進開刀房 理解需求
黃南競提到,歐美國家醫療技術先進,處理醫材的行政效率卻不佳,並非能力不足,而是資訊工程人員不懂臨床專業領域,無法為醫院量身打造系統。
而北榮和淡大的突破點,在於創下台灣首度將資訊工程人員帶入開刀房,真正接觸醫療環境的紀錄。
「我常常強調,系統要以人為本,」施俊哲解釋,唯有讓資訊工程人員進入醫療環境,才能理解醫生、護理師的需求,寫出客製化的系統。
黃南競也堅持,團隊要打好基礎,資訊工程人員必須學習醫學知識,擁有跨領域知識。
因此,醫資中心成員通通上過基礎解剖學、生理學課程。成員完成基本課程後,接著進入手術房跟刀,在手術台旁觀察流程,記下醫生每個動作,再轉化成電腦語言。
這段蒐集資料的事前準備,長達三年,也讓醫資中心建立了詳實的資料庫。
透過不斷磨合,植入物醫材系統運行至今,獲得護理師和廠商的大大好評。
存貨一目瞭然 作業省時
北榮護理長吳祚光認為,有了這套系統後,護理師手術時,不必分神做瑣碎的事。
北榮副護理長彭慧美也說,隨著傳統手術慢慢轉型成微創手術,導管等醫材愈來愈多,植入物醫材系統幫護理人員節省許多記錄醫材的時間。
「你現在不讓護理師用這套系統,他會跳腳啊!」施俊哲半開玩笑。
而廠商使用醫資中心的系統後,存貨量、進出貨一目瞭然。醫材向來以「寄貨」方式在醫院販售,但業務未必清楚醫材在各醫院的存貨量。
如今有了這套系統,醫材一旦用畢,廠商能立刻從系統獲知訊息,即補貨。
除了醫院、護理師和廠商,葛煥昭指出,這套系統還能嘉惠政府和病患。
UDI協助醫材透明化,如果出了問題,病患使用的醫材都能在系統裡被追蹤。政府也因為條碼裡的完整資訊,容易管理,更改包裝、黑心醫材魚目混珠的情形,將不復見。
目前,北榮心臟血管外科、五官科的醫材均完成一物一碼的編碼作業,接下來將持續推到其他科別。
衛福部食藥署為了跟上美國腳步,也規劃導入UDI規範,看到北榮、淡大有成後,將北榮選為示範醫院。
近日,北榮心臟血管外科的醫材編碼成果更獲肯定,在醫院內部評選榮獲第一,代表參加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。
「所有人的方便,正是我們的期待,」施俊哲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