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acebook Pixel
訂閱
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,立即登入

為您推薦

會員權益

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,倒數計時,即刻報名

人體全吸收血管模架 心臟病患新選擇

3000多名台灣病人採用,亞太使用最多國家之一

黃漢華
user

黃漢華

2016-09-29

瀏覽數 159,050+

人體全吸收血管模架 心臟病患新選擇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 ?

登入 後立即收藏 !

本文出自 2016 / 10月號雜誌 台灣正在瘋荷蘭

台灣醫療技術先進,從八仙塵爆創下全球最低死亡率,到活體換肝存活率超越美國,一項項卓越治療成果吸引著國外醫師來台觀摩、學習。

2016年9月最後一個週末假日,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聚集近千名來自十多個國家的醫師,他們盯著大螢幕,透過網路直播,觀看台灣心血管介入醫學會理事長吳炯仁示範,如何為一名27歲的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裝置支架,疏通阻塞的血管。

經驗豐富 國外醫師來取經

「他的心臟有三條血管阻塞,」說話的時候,吳炯仁其實人在高雄長庚醫院的心導管室。只見他動作純熟,將細長的心導管從病人手腕的動脈穿入,往上沿伸到心臟,把支架放進堵塞的血管,撐開狹窄處,打通血流,讓心臟恢復生機。

拜科技進步之賜,吳炯仁使用的支架,是一種全吸收式生物性血管模架,可在兩、三年內被身體吸收,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。

這項醫材2014年引進台灣,至今已有3000多名病人使用,是亞太地區使用最多的國家之一。台灣累積了豐富經驗,成為國外醫師取經的對象。吳炯仁最近兩年,就受邀到香港、澳門及韓國示範。

甚至有大陸富豪慕名,特地在今年春天來台找吳炯仁治療。這名年近七旬的富豪患有糖尿病,又有心臟病,上海醫學教授治療無效,北京、香港醫師都不敢再冒險。經由吳炯仁治療後情況穩定,還能繼續管理龐大的事業。

心臟病是台灣第二大死因,去年有1.9萬人因而死亡,平均每27分22秒就奪走一條性命,約莫每十名過世者,有一名是死於心臟病。

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、心臟內科教授黃瑞仁解釋,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,有兩成會出現致命性心律不整,一旦缺氧超過四分鐘,就可能變成植物人;若沒有及時急救,死亡率高。其他八成較幸運的病人則會出現胸悶、胸痛、冒冷汗、呼吸困難等症狀,是急診的常客。

心臟病然雖是高齡容易罹患的疾病,但近年因為生活習慣不當,罹患冠心病的年輕患者也不少,吳炯仁公開示範治療的病患,就只有27歲。

如手術縫線 可完全被吸收

吳炯仁回憶說,30年前當醫生時,冠心病並不普遍,現在一半以上的住院病人都是這個病引起,檢查發現,幾乎與油膩飲食、生活習慣不佳脫不了關係,脂肪和膽固醇長期堆積在血管壁上,形成硬化斑塊、動脈狹窄,就形成冠心病。

血管就像水管,發生阻塞,水流就會不通。血管阻塞,就需要疏通,恢復血液輸送到全身的功能。黃瑞仁說,血管阻塞程度不到七成的病人,可以服藥治療,嚴重者則要動手術,或置放心臟支架,撐開血管壁,讓血流恢復正常。

裝置心臟支架的名人,真的不少。前總統李登輝原本有11根心臟支架,2013年92歲高齡時,又裝置椎動脈支架,身上共有12根支架。醫療團隊曾表示,李前總統可能創下全球紀錄,是最高齡的支架裝置者。

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的心臟,則有13根支架。他經歷過氣球擴張術、心導管手術,裝置的支架類型,也從未塗藥到塗藥,30多年的病患經驗,讓他見證醫療科技進展,幾乎是一部心臟病治療史!

醫療科技與時俱進,心臟病的治療技術也不斷更新,至今已有四代創新。

【會員限定活動】護國神山怎麼造?和《造山者》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!

過去,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是治療冠心病的主要方法。1977年,出現氣球擴張術,不必開刀,僅需以球囊壓扁動脈血管的硬化斑塊,並且推向管壁,讓血管有正常的管徑空間,是第一代技術。不過,氣球擴張術的復發率高,半年內,血管再次狹窄的機率有三到五成。

1988年,第二代的金屬支架問世。這是一種特殊環狀金屬網,放進阻塞、狹窄的血管,可以讓血管擴張,維持血流暢通。半年內,支架會被血管內皮細胞包覆,不過由於血管壁變小,再次狹窄機率仍有三成。

2000年,出現塗藥性金屬支架,在支架表面塗抹紫杉醇等藥物,藥效會慢慢在血管內釋放,抑制血管平滑肌內皮細胞增生,避免再次堵塞血管。然而,血栓、血小板仍會卡在部分支架上,也可能再次造成狹窄。

「我的金屬支架會不會壞?我的心臟支架能不能拿出來?我的支架可以用多久?」黃瑞仁說,這是病人常有的問題。甚至有些病人會因金屬支架覺得左胸有異物感,心中長期存有陰影。

2011年,醫療技術更上一層樓,成功推出第四代創新。

新技術揚棄金屬材質,改以聚乳酸生物材料,研發全吸收式血管模架,裝進血管之後,就像手術縫線,可以被身體吸收,立下新的治療里程碑。

例如,75歲的劉先生,患有冠心病,十多年前,即因心絞痛接受治療,八年內裝置四根金屬支架,但胸痛症狀並沒有明顯改善。2014年,他裝入全吸收式的血管模架,原本爬兩層樓就氣喘吁吁,現在連爬四層樓,都不成問題。

吳炯仁分析,金屬支架留在體內,不會分解,血管也難有彈性,無法隨著心臟需求,自行擴張、收縮。

相較之下,全吸收式心臟模架可恢復血管原有的彈性,還能刺激血管內皮細胞,產生一氧化碳,擴張血管,有利血液通過。

令人好奇的是,萬一模架被身體吸收,擴張的血管是否又如過去縮小,變得狹窄呢?

「這倒不會,」台大醫院內科醫師王怡智解釋,血管支撐維持三個月到半年,就不會再塌陷。

黃瑞仁則說,即使聚乳酸已經被分解,但只要按時服藥,抑制血小板凝集,降低膽固醇,不吃油膩食物,都可以有效維持血管暢通。

全台已有65家醫院使用

自2012年起,全吸收式血管模架就在全球十多個國家上市,2014年引進台灣,如今全台已有65家醫院採用,全球則已有15萬病患受惠。

吳炯仁說,四年來高雄長庚累積治療156名病人,一年內不良反應發生率是2.8%,與塗藥支架相近。至於台大,則已治療369人,不良反應發生率則是1.7%。

需要提醒的是,目前全吸收式模架沒有健保給付,一根支架需自費10萬~12.5萬元。

這項新技術也不適用所有冠心病病人,黃瑞仁表示,血管嚴重鈣化、過於彎曲等複雜病情就不適合。

衛福部食藥署官員指出,支架固然提供開刀之外的另一選擇,但也有風險,例如可能會出現休克、心律不整、腎功能惡化等副作用,病人應視病情、經濟情況,和醫師討論溝通,選擇最適當的療法。

你可能也喜歡

請往下繼續閱讀

登入網站會員

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