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acebook Pixel
訂閱
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,立即登入

為您推薦

會員權益

公教人員淪為箭靶 都是制度惹的禍?

公教退撫的迷思 橫跨新舊制,又享18%最吃香

彭杏珠
user

彭杏珠

2016-09-29

瀏覽數 98,550+

公教人員淪為箭靶 都是制度惹的禍?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 ?

登入 後立即收藏 !

本文出自 2016 / 10月號雜誌 台灣正在瘋荷蘭

93軍公教大遊行時,大會播放近幾年官員、名嘴、媒體人對軍公教退休金的發言影片。其中,最讓他們反彈的是考試院前院長關中的一段話:「退休老師月領7萬,週休7天,可周遊列國,國家受不了。」

基層軍公教認為,考試院長說這種話,是政府帶頭汙名化,讓他們憤恨難消。

退休老師:不偷不搶,卻被罵米蟲

今年55歲的王美芳(化名),4年前從國中老師退休,當時她很興奮加入退休一族,原本愜意的生活,卻在一次聚餐中幻滅。

熱情活潑的王美芳常與同事敘舊,有一次隔壁桌陌生男子聽到他們的對話,知道他們是退休教師後,竟對他們說:「你們這些老師真的是米蟲,不用做事,還月領高薪領到死,國家真的會被你們吃垮。」

原本歡樂氣氛瞬間凝結成冰,草草結束餐會,「這些話像燒紅的烙鐵灼傷了我,留下難以抹滅的疤痕,」她情緒激動,「我沒有去偷,也沒有去搶,是政府核付給我的退休金,我到底得罪誰?」

像王美芳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。演變至今,不少退休公教深怕被羞辱,只好隱藏身分。

一位25歲年輕人說,他大伯是小學老師,五年前配合五五專案(任職25年、年滿55歲自願退休,再加發5個基數,相當10個月薪水)就辦理退休。現在卻不敢讓人家知道自己是退休老師。

其實關中所言,並非完全不是事實。

1995年公教退撫舊制改成新制時,意外出現一群制度下的最有利者,正是涵蓋新舊制退撫制度與18%的退休者,出現月領退休金比在職還高的荒謬現象,這也正是社會普遍不滿的原因。

「這一切都是政府所造成,是制度害了我們,」一位現年50歲、還未退休的高中老師說。

分析公教的退休金來源,第一層是公保老年給付,公教人員跟政府各出35%、65%,月繳公保費,如同勞保費,由於費率依精算費率調整,1999年5月以前的不足,已由財政部撥補,較無破產疑慮與爭議。目前僅私校跟國營事業為年金制,其餘僅能領一次金,基層約100萬、200萬,所以大多數公教關心的都是第二種退休金來源——月退俸。

早年,政府為吸收好人才進入公職,舊制月退俸,軍公教均無須繳費,被稱為恩給制,由中央與地方每年編列預算支付。

後來政府財政吃緊,經多次改革,直至1995年才確立新的退撫制度。軍公教跟政府各提撥35%、65%退撫金(近十年費率為12%)。

公務員從1995年7月開始適用新制,老師直到1996年2月才採行,軍人到1997年元旦跟進。

未料退撫新制的設計,卻意外讓橫跨舊制、新制、又享有18%優存福利的軍公教們,成為制度下的最有利者。

前銓敘部退撫司司長葉長明解釋,退撫舊制的規定是,從服務第一年到第15年,每年是以本俸5%計算退休金,第16年後就降為1%。

當時年金改革時,「害怕如果一刀砍,會怨聲四起、血流成河,」一位熟悉退撫制度的官員說,所以新制設計改每年以本俸的4%計算。

因此,假設某公務員前15年是舊制(累計可拿本俸75%退休金),後20年是新制(累計可拿本俸80%退休金),新舊加起來月退就會達到本俸的155%,月退俸就會超過在職的中小學老師或非主管級文官的薪水。這還未加計18%的利息部分。

由於退休所得替代率太高,引起各界議論。政府分別於2006、2010、2011年做三次調整。如今有兩種試算公式,第一種是本俸加一倍(相當基層的全薪)的上限75%至95%;第二種是在職同等級人員現職待遇的上限80%至90%,超過上限時,減少18%金額,從中擇選最低金額給付。即便如此,外界還是認為公教的替代率偏高。

由於公教的退休給付共有七種之多,僅比較純舊制、涵蓋新舊制跟純新制三種,就能一窺其中的差別。以在高中以下學校任職30年的學士學位老師為例,純舊制加上優存,可月領6萬4491元。舊制十年、新制20年再加優存,是7萬160元。純新制則為5萬6496元。如退休前擔任校長或主管職的教師,退休金還會稍微多一些。

只要2,880元,雜誌+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!

同樣以公務員30年年資來看,大多數職等的平均退休金都低於老師。且二者的退休制度,均是新舊制+18%高過純舊制,純舊制又優於純新制。

同屬公僕退休,老師又優於公務員

即便同屬公僕,卻又出現老師的退休制度優於公務員的狀況。葉長明表示,因為制度差異讓「教師是軍公教中最優遇的」。例如退撫舊制,公務員最多30年90%,教師可以到40年95%。

另外,2010年時公務人員已刪除五五退休專案;也把退休申請年齡從75制逐步延長為85制,預計2020年達到85制(退休申請年齡+年資≧85),但教師至今還適用五五專案跟75制。

過去政府錯誤的制度,造成一群高所得替代率的退休人員,雖錯不在他們,卻已造成外界的負面觀感以及新舊公教間的鴻溝。

以今年33歲、年資十年的高中陳老師為例,本俸3萬2430元,學術研究費2萬6290元,導師費2000元,她每月要繳公保1002元、退撫金2724元。同樣30年年資,陳老師將來領的月退俸僅前輩(新舊制+優存)的76%「我每月退撫金繳比較多,卻領較少,還要承受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壓力」,她說,「退休不用教書,還領一樣薪水,說不過去。」

而今年大學指考放榜後,也發現台中女中選填師範、教育大學志願的學生,比去年少20%,老師分析或許學生感受到社會對教師的不友善,尤其年金改革,讓國中小老師成為箭靶,同時在職教師也可能被要求延退,教職缺額會變少,導致年輕人對教師的嚮往已不如從前。

過去歷史造成的錯誤,現在須全面檢討與處理。銓敘部退撫司長呂明泰說,退撫新制實施已逾20年,時空環境大不同,無法以「今日之是,議昨日之非」,宜及早改善,但不能傷害公教情感,要讓公僕甘心、放心支持改革,安心、盡心工作。

同屬交通部 際遇大不同〉

【觀光局領18%,國工局不能領?】

今年68歲的前國工局科長孫志忠一家都是公僕,從這個典型的公教家庭,就能看出台灣的年金制度有多複雜。

他的岳母屬純舊制的小學老師。65歲退休,當時一次領200多萬退休金,回存18%,月領3萬3000元的利息到往生。

他的另一半是國中老師,54歲退休時,年資涵蓋新舊制及18%,經兩次所得替代率刪減後,合計月領7萬2000元。但她在1973年當老師時,月薪僅1900元,民間薪資已在3500至4000元的水平。

孫志忠的小姨子也是高中老師退休,她選一次領300多萬回存18%,月領4萬5000元利息,兩姊妹選擇方式不同,落差不小。

其實,多數人都選擇月領,會選擇一次領,不外是健康、家庭因素或地方政府因財政困難,想領月退的老師必須排隊。有人寧可一次領,提早退休。

孫志忠自己是國工局科長退休,依當時退休法令,交通部旗下的郵局、鐵路、公路、港務、電信、國工局等都沒有資格存18%,但交通部本部、氣象局、觀光局跟民航局卻可適用。修法後又可享有18%,但已退休的如他,卻不能追溯了。

他月薪9萬多元(含年終獎金平均),核算月退俸5萬3000元,替代率約54%。他說:「早知道晚點退,就可領18%,多出2萬多塊耶」。

其實,他們全家都願意接受改革,卻不接受被汙名,「制度是你訂的、退休金也是你算的,現在被罵成貪得無厭,是我們的錯嗎?」他說。

孫志忠建議,硬將勞工跟軍公教比較不倫不類,不應齊頭式平等,要就個別產業制訂健全的退休制度才對。

你可能也喜歡

請往下繼續閱讀

登入網站會員

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