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智症有「21世紀黑死病」之稱,在全球蔓延的速度,已達每3.2秒就有一個新病例,目前全球失智人口接近5000萬人。隨著高齡化,預估2030年,全球失智人口將增至7400萬人。
失智症已是美國第六大死因,而且是十大死因中唯一沒有藥物可以治癒的疾病。台灣也深受失智之苦,目前失智人口約有25萬人。
中風與高血壓、高齡相關
失智雖令人擔憂,但其實可以預防。
失智症是一種大腦功能退化的疾病,包括阿茲海默症、額顳葉型、路易氏體型等,約占六成;其他四成的血管型失智與混合型,與三高脫不了關係。
例如高血糖就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。「醫界甚至認為,阿茲海默症就是另一種糖尿病,」部立雙和醫院副院長、也是神經科失智症中心主任的胡朝榮說,阿茲海默和糖尿病一樣,都會傷害血管與神經,腦部功能隨之被破壞。
2011年國家衛生研究院發布一項大型研究,他們利用健保資料庫,長期追蹤12萬7000名、50歲以上的國人,發現糖尿病患的失智風險比一般人高六成。如果已有糖尿病又不好好吃藥控制者,失智的風險更比一般人高1.4倍。
至於比例約占三成的血管型失智,通常是多次腦中風所引起的。
胡朝榮說,國外研究發現,中風前,10%的患者已有失智症狀;中風後的三個月,也有10%的患者可能失智;二次中風者,更有1/3患者可能會失智。
近幾年他發現,混合型失智症有愈來愈多的現象,也就是患者中風四、五年後,認知功能逐漸退化;或者是已先有阿茲海默症,過了幾年,又發生中風,導致更嚴重的認知功能退化。
台灣一年約有7萬名中風病例,高血壓是中風很大的危險因子,胡朝榮分析,中風有阻塞型和出血型兩種,有高血壓者,會增加腦阻塞兩倍風險;高血壓對出血型中風的危害更大,會增高十倍風險。
他提醒35歲以上者就應注意血壓,血壓要控制在135/85毫米汞柱以下;但80歲以上長者,可放寬到140/90毫米汞柱,因為老人家若血壓太低,可能影響血液循環,造成暈眩反而不安全。
控制危險因子 風險可降25%
失智風暴令人恐懼,但隨著醫界對此病程愈來愈了解,預防之道也很明朗。
國際失智症協會(Alzheimer's Disease International)2014年在「全球失智症報告(World Alzheimer Report)」中指出,控制糖尿病、高血壓、戒菸,以及避免心血管疾病,都有助於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。
吸菸對心血管的危害已被研究證實。吸菸者在戒菸的20分鐘後,血壓會降低,心跳也會減慢至正常頻率;戒菸8小時後,血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濃度減半,氧氣濃度回到正常值。戒菸一年後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可減少一半;戒菸五年後,中風的機率甚至可降至與不吸菸的人一樣。
由於失智症從腦部開始有病理變化到失智,平均歷時20~25年,因此只要好好控制危險因子,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至少可以降低25%。
「失智症的預防之道就是趨吉避凶,」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,趨吉為多從事有益腦力、有創造性的學習活動,多運動延緩老化、多與人互動、維持健康體重,採多吃蔬果與深海魚類的地中海型飲食。
避凶,則包括避免頭部外傷、肥胖、三高、戒菸等。
在等待有效藥物和治療科技問世之前,及早預防,儲存腦本,健腦(多學習)、護腦(避免三高),多管齊下,就能遠離失智的威脅。
防失智,
如何趨吉避凶?
趨吉
1.從事有益腦力、有創造性的學習活動
2.多運動,延緩老化
3.多與人互動
4.維持健康體重
5.多吃蔬果與深海魚類的地中海型飲食
避凶
1.避免頭部外傷
2.避免肥胖與三高
(血糖、血壓、血脂)
3.戒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