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常傳誦一個關於芬蘭的故事,說這個國家的人,直到死前兩週才躺在床上,令人羨慕又讚嘆!但事實上這是它的目標,不是現狀。實際情況是,芬蘭,尤其男性,躺在床上時間比其他北歐與西歐已開發國家長得多,政府於是打算洗雪前恥。
這個美麗誤會傳遞的就是「失能壓縮」的理念。原本學者提出的是「『疾病』壓縮」(compression of morbidity),希望人類壽命的延長,不是僅以醫療與長期照顧延後死亡,更要搭配完善的預防與健康促進,較晚才生病、罹病期間縮短。
後來發現,要長輩不生病很難;在臺灣,近九成長者有至少一種慢性病,這些慢性病(例如三高)大多可以控制,真正要緊的是避免失能的發生;功能狀態(是否『失能』),才是真正決定長者個人生命品質、尊嚴以及家庭與社會負擔的關鍵,因此,現在的努力重點是「『失能』壓縮」,儘可能延後失能發生時間、減輕失能的程度。
失能壓縮,經濟發展新動力
「失能壓縮」在真實社會可能實現嗎?OECD2007年分析報告回顧12個會員國65歲以上長者在過去5~10年間失能趨勢;有五國長者嚴重失能比率有明顯下降趨勢(丹麥、美國、荷蘭、芬蘭、義大利)、兩國持平(澳洲、加拿大)、三國上升(比利時、日本、瑞典)、兩國無法下定論(英國、法國)。歐盟資料庫也顯示相似現象,各國壽命普遍延長,但健康餘命則未必增加,甚有倒退的(如荷蘭、法國)。芬蘭近年持續進步,65歲以上長者健康餘命正趕上其他國家,因此,失能壓縮並非必然隨時代進步而發生,但,是可能做到的。
台灣情況如何?女性比男性長壽是大家知道的,但是否也活得比較好?以2001~2011年「平均餘命」(以下簡稱壽命)與「健康餘命」變化來看,男性平均一生不健康年數5.8年到6.3年,大致持平;女性則6.1年到7.6年,2001~2007都在7年以下,2008後反而都在7年以上。女性一生不健康年數比男性長,不健康年數佔壽命的比率也較男性高,且有惡化跡象。用失能比率來看,2013年的調查,65歲以上男性13.6%有失能,女性有17.7%,比男性高;到85歲以上,女性更有超過一半(54.3%)失能,是男性(35.2%)的1.5倍!
透過活躍老化,可達到失能預防。歐盟訂2012年為「歐洲活躍老化(暨跨代融合)年」,以2020年達到延長歐盟人口兩年健康餘命、實現高齡友善歐盟為目標,並建立一套四大面向的活躍老化指標架構,包括:就業;社會參與;自主(不依賴)、健康與安全的生活;以及能力與增進活躍老化的環境等;以進行歐盟國家之監測比較。
失能壓縮不容易,是全球面對人口老化的共同課題,各國競相於政策與科技中尋求解答,也必然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