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acebook Pixel
訂閱
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,立即登入

為您推薦

會員權益

一生只做一件事:傳播進步觀念

觀念衝擊〉30年前在《遠見》寫的話(二之一)

高希均
user

高希均

2016-06-28

瀏覽數 48,900+

一生只做一件事:傳播進步觀念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 ?

登入 後立即收藏 !

本文出自 2016 / 7月號雜誌 你的未來 矽谷說了算!

(一)為什麼創辦《遠見》

1986年的中華民國沒有站在十字路口猶豫的權利。擺在面前的只有一條前進的路:在國內,要從「知識貧窮」提升到「知識富裕」,要從爭一時的短視提升到爭千秋的遠見;在國外,耍勇敢地面對兩大挑戰:其一是中共以直接及間接的方式所施加的壓力;其二是國際情勢的變化——經濟的、科技的、資訊的……對我國生存以及發展的影響。

在這一認知下,全國人民求自衛、求發展的兩個基本工具就是人民與政府要具有:(1)應對世局的國際知識、(2)開拓國運的遠見。

唯有這樣,中華民國才不會在國際社會中孤立,才不會在全世界中國人的心目中孤立。

21世紀預測為太平洋世紀。相距只有14年。

如果中華民國與中國人真要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,那麼政府與人民都需要更多的國際知識與更多的決策遠見。

在美好的明天中,政治更加民主、社會更有紀律、法治更受尊重、文化更受重視、科技更為提升、生活更求精緻、經濟更多自由。

這是中國人所要普遍追求的目標,也正是我們創辦《遠見》所要提倡的遠見。

(二)為下一代子孫的幸福投資

在1960年代,美國媒體提倡「地球日」(Earth Day)時,大家聽到了扣人心弦的一句話:「我們只有一個地球。」

在1970年代,韓國大舉外債的時候,韓國政府說:「我們沒有時間遲疑,今天的不投資,就是明天的錯誤。」

在1986年,台灣在「坐困銀山」的時候,全國人民要大聲疾呼:「我們只有一個台灣,我們沒有時間遲疑。」

把全國人民所累積的外匯與儲蓄,既不應當做守財奴式的窖藏,也不需要很慷慨地讓外國人來使用,而應當全心全意用來提升這一代人民的生活素質,以及下一代子孫的幸福。

(三)人才是一切的根本

1986年已近歲末,在這一年中,我們並沒有見到人才的大量培植,以及人才的發掘,更沒見到新人才的大量重用。1986年是平凡平淡的一年。

要打破今天政治上的爭論,如制訂新國家安全法、開放黨禁與開放報禁;要推動國家財經大計如自由化與國際化;要提升全民生活素質如加強基本建設及防止公害,政府部門就要任用一批擁有遠見、熱忱、無私的新人才。

目前的負責首長,有一些太小心翼翼,只求維持現狀;有一些知道改革不易,也就有各種藉口;有一些明哲保身,在原地踏步。

以目前政治與經濟局勢來推論,一九八七年將是更多爭論、更為艱困的一年。

(四)如何贏得國際尊敬?

《造山者》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,7/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|立即報名>>

中華民國靠什麼才能贏得國際上的尊敬?

●不能靠產品的數量與仿造,要靠產品的品質與創新。

●不能靠別國市場的開放,要靠自己市場的打開。

●不能靠戒嚴法、黨禁、報禁,要靠這些限制的解除。

●不要與中共的貧窮比,要與工業國家的進步比。

●不要只重經濟成長,要注重生活素質。

●不要炫耀賺錢本領,要表現用錢智慧。

這些「不能」與「不要」只是贏得國際尊敬一些起步的例子。

具體地說,政府與人民要全力做到五項:政治上的民主、經濟上的自由、教育上的進步、生活上的精緻、文化上的復興。

執政黨也應立刻宣布報禁開放的時間表,不要再背負限制言論自由的指責。遲開放不如早開放,被迫開放不如自動開放。過去一年中,最令人失望的仍是自由化與經濟化的步伐太慢,我們外匯存底每增一分,就多一分責任來履行國際競賽規則。

如果俞國華內閣不再加快步伐,30多年來他參與締造的經濟奇蹟,將會變成一個歷史名詞。最好的政府所追求的不是永久的權力,而是永久的民心;最好的人民所追求的不是個人的利益,而是民族的驕傲。

【1988年4月,經國先生過世後的三個月,我在《遠見》發表了這篇短文:】

台北站在分水嶺上

(一)躍出漩渦

站在分水嶺上的台北,瞻前顧後有足夠的驕傲,也有足夠的憂慮。快速的經濟成長中,有生態惡化的紀錄;逐步的政治開放中,有脫序現象的出現;持續的社會安定中,有社會紀律的失調;公權力的運作中,有配合與執行上的欠缺。

一邊看是小康、開放,處處表現活力;另一邊看是落後、迷惑,誰也不怕誰。1988年的台北,正陷入了不確定的漩渦中,躍出漩渦是領導階層當前最大的挑戰。

(二)放對每一顆棋

過時的法律要修改,一黨獨大的心態要修改,黨外挾「民意」的自大心態也要修改;特權階級要消除、自力救濟要消除、依賴心態要消除。可惜所有這些修改與消除無一不費周折。

當前最能立竿見影、振奮人心而又沒有後遺症的政策就是「把每一顆棋子放對」——用天下之人才,為國家做事。國民黨非要以從未有過的寬大胸襟,來糾正幾十年來人才安排上的扭曲。過去的扭曲來自黨籍的要求、省籍的考慮、優越家世的優先取用與特權階級的猖獗。要做的人事調整,該做的首長變動,不要等到國民黨召開十三全會,也不要等到後年的總統選舉。「等」「再等」「還要等」所帶來的是、信心的持續衰退、自力救濟的繼續增多。再不及時把每顆棋放對,就會輸掉整盤棋。

你可能也喜歡

請往下繼續閱讀

登入網站會員

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