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一定以為這是車主暫停的私家轎車,或是傳統車行規格標準的計程車。但是錯了,隨著共享經濟愈來愈蓬勃,崛起於舊金山的UBER、Lyft等共享汽車,早就成為都市一景。
偌大停車場,停的全是貼著UBER方形貼紙,或掛著Lyft粉紅翹鬍子的「共享經濟車」。
駕駛黑色賓士、27歲的皮瑞亞(Christian Perea),也是席捲全球的UBER大隊一員。剪裁合身的西裝外套,搭配休閒T恤、理個帥氣光頭的皮瑞亞,神似《刺客任務:殺手47》的主角魯伯特·佛列德。若不是擋風玻璃貼著UBER貼紙,很難想像這台高級房車的功能是載客,不是載女友兜風。
「我天生就有顆駕駛心,最喜歡開車,」皮瑞亞因此成為司機,而當他決定要以開車為業時,就決定「何不讓自己工作得舒適些!」洋溢著陽光朝氣的皮瑞亞,指著黑色愛車解釋,他不是很有錢才買賓士,而是買二手賓士,比新車便宜許多,也不需要常維修,又能讓客人坐得舒服一點。
皮瑞亞先當UBER司機,出現Lyft共享汽車後他也加入。從2014年6月至今已在舊金山市區累積達6000趟載客。後來,也愛分享開車心得的他,又被邀請擔任全美最活躍的共享計程車司機網站TheRideshareGuy.com的廣告業務並寫文章,剩餘時間繼續開車。
皮瑞亞加入共享經濟的大浪潮,出於湊巧機緣。2014年某一天,他應幾個朋友要求,載他們去機場搭飛機。在車上,大家七嘴八舌稱讚起皮瑞亞開車技術很好,其中一位朋友順著討論鋒頭隨口建議,「既然你那麼會開車,何不去當UBER司機,沒事可以賺點零用錢花?」
當時UBER在美國已建立起知名度,聲勢凌駕傳統計程車,當UBER司機成為一項新興的熱門副業。把開車視為人生樂趣之一的皮瑞亞心想,「何不試試看?反正也無傷。」沒想到一踏入這圈子,發現「享受開車還能賺錢」的滋味實在太美妙,決定辭去原本的工作,專職當UBER司機。
橫跨兩大體系 搶搭共享載客商機
司機的生活與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大相逕庭。「非常自由,也非常不自由,」皮瑞亞露出雪白的牙齒,笑著形容這種矛盾的工作型態。他可以天天睡到自然醒,但在上班族輕鬆吃著午餐的悠閒時光,他還是得在大街小巷穿梭掙錢。忙起來,一天工作時數可以長達14小時,三餐只能隨便果腹。
「一開始開UBER,真的很有新鮮感,」皮瑞亞回憶,他2014年剛入行時,大家都不清楚UBER是在做什麼,幾乎每個乘客都會充滿好奇的與司機攀談,司機也會隨車準備糖果等「額外服務」。
然而兩年下來,UBER已普及為美國人生活一部分,隨著新鮮感消失,司機與乘客的關係也回歸與傳統計程車一致,而非類似朋友的關係。
報章雜誌常報導「明星級」的UBER司機可月入1萬美元,但皮瑞亞的觀察,這種人實屬鳳毛麟角。「99%UBER司機的收入遠低於這個數字,」他搖搖頭說,即使是一週開40小時的全職UBER司機,平均一個月的淨收入也可能只在4000美元之譜。
加上UBER與Lyft兩大共享經濟計程車競爭趨於白熱化,司機的計程車資也一路從1英哩2美元掉到1英哩1.15美元,收益愈來愈少。
但另一方面,兩大公司為了擴大規模,又不斷祭出高額加入獎金。「很多人離開了,但也不斷有新人加入,」但皮瑞亞樂觀地說,當傳統計程車生意不斷萎縮,市場遲早是共享計程車的天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