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其實很多人不知道,這些蔬果醜的原因,就是沒有施灑農藥,才會被蟲咬,長得不好看,品質甚至比那些長相漂亮的更健康。這些乏人問津的醜蔬果,難道真的只有被丟棄的命運嗎?
最近我觀察,不管歐美或日本,都積極關注醜蔬果再利用的議題,也有很多業者把這些廢棄或未銷售的醜蔬果拿來加工再製,搖身一變成為果醬、果汁或蛋糕,成為搶手貨,讓醜蔬果找到春天。
舉例來說,英國知名果醬品牌「廢墟中的寶石」(Rubies in the Rubble,簡稱RIR),創辦人珍妮道生(Jenny Dawson),原本是人人稱羨的金融新貴。一個清晨,她走進英國最大的蔬果市場「倫敦New Covent Garden」,才恍然發現,竟有一座蔬果堆疊而成的「蔬果山」,全因長得醜就被丟棄。
震驚之餘,她決定辭去待遇優渥的工作,開始收購市場裡的醜蔬果,然後照著媽媽傳給她的配方,製成果醬或甜辣醬,在街頭擺攤。
沒想到意外獲得廣大迴響,創立短短五年,已成為英國家喻戶曉的知名高價果醬品牌,連英國名廚奧立佛(Jamie Oliver)的菜單,與英國女皇愛用醬料的名單上,都看得到RIR,每年讓5萬噸蔬果免於浪費,年營收超過台幣600萬元。
促進地方再生,解決社會問題
日本也有很多滯銷醜蔬果新價值的絕佳案例。比如說,愛媛縣今治市的「彩菜屋」是日本規模最大的農產直販所,每年超過120萬人次造訪,創造出27億日圓年營收。
讓許多主婦為之瘋狂的原因是,這裡除了提供在地農民直銷的貨架,讓農民不必遭遇盤商剝削,彩菜屋也善用滯銷、賣相差的蔬果,創造價值。
一般農產直販所賣不出去的商品,必須由農家收回,但彩菜屋卻決定以原價收購,一部分蔬果磨成粉末,製成蔬菜蛋糕,水果則製成果醬,每樣產品都包裝得很精緻,讓人垂涎三尺。彩菜屋也開餐廳,把醜蔬果做成一道道佳餚,甚至供應營養健康的午餐給附近的幼兒園或小學,解決學童偏食。
日本蔬果的故鄉青森縣,還有一個女兒討厭蔬菜的媽媽木村尚子,和蠟筆公司合作,把報廢的醜蔬果製成無毒、安全的蔬菜臘筆,品牌叫「Mizuiru」,一年熱銷三萬盒。
由此可知,農業並非印象中枯燥無趣,反而有很多可能性,活用廢棄或未銷售蔬果,不但能創造附加價值,還能促進地方再生,解決社會問題。
這些農業創新,台灣當然能做,考驗的是有沒有決心。其實台灣很多縣市政府都組團到日本農村參觀過,只不過卻沒起而行效法,實在很可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