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中精華每股600元,浩鼎爆發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女兒擁有大批股票案,仍維持在415元。
但以營收來看,這十家公司去年前三季合計僅有214億元,不及總市值1/10。
尤其是新藥族群的浩鼎和股價200多元的中裕,2015年度前三季營收一片空白,淨利分別是負6.81億和負3.61億。股價160多元的台微體,2015年前三季也只有0.48億營收,淨利是負5.29億。形成營收愈低、愈不賺錢,股價反而愈高的奇特現象。
新藥研發的本夢比並非純屬泡影,一旦成功上市,確實可以十倍、百倍回收投資。國內已有成功案例如智擎,國外更不勝枚舉。
真正的問題,是在資訊公開揭露不足,使生技股投資呈現圈內、圈外資訊嚴重不對稱的現象。最危險的是一知半解,大膽冒進的投資者,可能只能任少數真正圈內人士宰割。
一般投資最重要是看財報、財測,但生技新藥公司的財報就連財會專家都說:「今年沒營收,明年也還是沒營收,就算再怎麼認真看也沒用。」
事實上,生技業即便財報參考度有限,也還有臨床進度、國際授權政策等資訊可做揭露。政府應設法建立一套更公開透明通則機制,要求企業適度對外報告研發狀況,讓生技業即便是賭博,也有遊戲規則可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