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家世顯赫」是社會大眾對今年85歲錢煦的印象:他的爸爸是中研院前院長、台大前校長錢思亮,哥哥錢純是財政部前部長,弟弟錢復擔任過外交部長、監察院長,身為科學家的錢煦則繼承了爸爸的學術衣缽。
台大醫學系畢業後,錢煦本來可以懸壺濟世,但他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求學,拿到生理學博士學位後,從此走上了研究道路。
榮膺美國四院士第一人 心繫台灣生技
錢煦近來研究血管壁最裡面一層的內皮細胞跟冠狀動脈硬化的關係。由於心肌梗塞與動脈硬化息息相關,近年名列全球十大死因,他想要了解動脈硬化的生理調控機制,研究屢獲世界許多重要獎項。
其實錢煦不只是中研院院士,更是極少數人同時擁有美國各科學院的院士頭銜。他是第一位獲得美國國家科學院、國家工程學院、國家醫學院、藝術及自然科學院等美國四院院士的華裔人士。
錢煦原本在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教授生理學,但1980年代,當時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是個積極向上的年輕學校,努力延攬各領域優秀教授,錢煦因此在1988年轉到聖地牙哥任教。他在該校成立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,三年後設立生物醫學工程系,2010年,該系已在全美大學排名第一。
錢煦也是受人敬重的教師,曾獲得傑出教學獎。他的學生曾經在最後一堂課,起立鼓掌,向講台拋出許多玫瑰花,這對在美國的華人科學家而言,極為不易。
雖然錢煦長年居住美國,卻很關心台灣科技,很早就協助台灣推動生技。
1987年,他回台灣一年,協助設立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,進行尖端生醫研究,促進大學和醫學院的合作。他還記得,副總統當選人陳建仁當時在這裡研究公共衛生,在國際期刊發表砷和烏腳病的關係。
1990年,他和一群中研院院士提議成立國家衛生研究院,後來建立了老人醫學、環境和職業病、生物技術和藥物學、醫學工程、生物統計等研究單位,如今已有許多技術技轉給生技公司。
2016年4月底,錢煦親手寫的回憶錄也將出版,在書中講述成長故事、求學過程、參與國際學術研究,以及在日常生活點滴。
錢煦人如其名,予人溫和的感覺,說起話來,語氣和緩、思路清晰,雖然年過八旬,還是經常往返台美,行走無礙,沒有時差。
採訪當天,他深夜要搭機返回美國聖地牙哥,白天仍然行程滿滿,不顯疲態。台灣生技產業在最近十年快速進展,這位曾為台灣生醫研究打前峰的先驅,怎麼看?以下是專訪精華:
《遠見雜誌》問(以下簡稱問):你對台灣生技產業發展的看法如何?
錢煦答(以下簡稱答):1987年我回台灣,擔任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籌備處主任,那時,台灣的基礎研究很少在國際期刊發表,現在已經有很多。
台灣生技人才也增加不少,中研院、國衛院、工研院和大學紛紛投入,還有生醫園區,研究環境、設備儀器改善,比過去進步很多。
生技產業不像電子業,需要長時間的投入,甚至要花十年以上,如果國家能幫助,我很看好未來的發展。
台灣要追求創新 做大家沒想到的事
問:你認為台灣生技可以往哪些重點發展?
答:台灣有很強的資通訊基礎,可以結合電子,應用到生技,例如,醫材有治療、診斷功能,靠著電腦自動操作,運用大數據,是最好的發展方向。
問:從國外購買技術,再延伸研發,能否發展生技業?
答:不能光靠國外技術,生技業要靠基礎研究,進而應用到醫學、臨床試驗,台灣想研發新藥,可以靠生技中心、工研院等研究機構,從事基礎研究,要有自己的創新技術,就像買房子要看地點、地點、地點,做研究則永遠要創新、創新、創新,要做大家沒有想到的。
問:你為什麼不當醫生,而從事生技研究?
答:生技和生命有直接關係,可提升生活品質和健康,如果我的研究能夠如此,是最有意義的事。我畢業時,曾經考慮過要當醫師?還是做研究?醫師可以用藥物,看到立即療效,研究則不容易看到,要花10、20年,進行人體試驗,還未必有效。
因為有醫療需求,心臟病人很多,加上科技也成熟,使得電子業、再生醫學進步,用工程發展生醫科學已是趨勢。例如,心律調節器、人工關節,這是結合基礎研究、工程學、生物醫學,才能做成。
問:美國生技業引領世界,為什麼你所在的聖地牙哥能發展迅速?台灣能否汲取經驗?
答:波士頓、舊金山附近的灣區與聖地牙哥是美國的生技重鎮,其中,聖地牙哥的規模較小,但發展速度卻最快。這三個地方有共同點:好的大學,像是哈佛、麻省理工學院、史丹佛大學,還有研究機構。
50多年前成立的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現在已經很有影響力,這對一個年輕的大學而言,非常不容易。這個學校一開始,就努力聘請最好的教授,由於物理、化學和數學是基本的學問,才能延伸醫學、生物,因此,校方很注重科技、工程、醫學、基礎研究。
學校設立的醫學院,也與工學院合作密切,兩地走路距離不到五分鐘,這很重要,可以方便溝通。校內有三家醫院,其中一家是榮民醫院,附近的小兒科醫院也和我們合作臨床試驗。當地也有幾百家生技公司,有自己的研究室,也一起和學校合作。台灣現在已很不錯,但是醫、工學院還可以再加強合作,對發展醫療器材很有幫助。學界、業界也要多整合。
協助推動生醫系所 拚到全美第一
問:你當年為什麼願意離開哥倫比亞大學,到加大聖地牙哥分校教書?
答:本來我考慮再三,那時在哥大的研究做得很好,但我看出哥大成長有限,加大聖地牙哥分校有成長潛力,便在1988年前往。學校雖小,後來進步快速,建築物、學生、教師人數加倍成長。
很少有年輕的學校能排名前十,但我在聖地牙哥分校推動設立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,1991年成立後,1994年設立生物工程系,美國國家研究諮議會每十年評審一次,2010年,已排名全美第一。
七、八年前,我創立工業與醫學研究院,結合工業與醫學,研究心臟病、神經病、癌症,把工業技術,如奈米、影像,運用到臨床疾病。
問:加大聖地牙哥分校是否鼓勵老師創業?
答:是的。我們有一個工學院教授去開公司,後來發展成為高通公司。校內的研究單位也有人創業,學校原本有個叫Connect的機構,連結校內、業界、法律界、投資界,後來出去成為公司,現在是服務全球產業。另一個Biocom也是同樣模式,但只做生技。
問:中研院前副院長陳建仁將是副總統,對生技業發展有什麼意義?
答:台灣選一個科學家當副總統,我很興奮,這在美國也沒有。他過去在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公共衛生,在國際期刊發表,還辦研討會,有很創新的表現,非常傑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