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acebook Pixel
訂閱
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,立即登入

為您推薦

會員權益

避免腦部外傷 降低失智風險

彰化鹿東基督教醫院院長 歐陽文貞

林珮萱
user

林珮萱

2016-03-17

瀏覽數 9,500+

避免腦部外傷 降低失智風險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 ?

登入 後立即收藏 !

本文出自10位名醫教你預防失智

失智症是一種腦部病變,與高級大腦皮質功能障礙有關,可能因為生病等因素,導致神經細胞死亡,使認知功能產生問題。由於會使得腦部萎縮,也有人稱之為腦萎縮症。

失智症初期症狀往往很細微、不容易被發現,常被誤認為正常衰老。就醫時須使用諸多數據和檢查,才能判定是否失智,例如心理測驗、認知測驗、腦部斷層檢查、腦心血管檢查等。

人腦部有成千上億的細胞,普遍認為正常人超過60歲後,每1年會衰退1%,但失智症退化速度是比一般老化快好多倍。

今天就有一例,兒子帶媽媽來就診。據兒子轉述,媽媽退化已持續三~四年,兩個月前,媽媽出門開始會走丟,甚至認不得自己的兒子、會把兒子錯認為丈夫,老是懷疑自己的東西被偷,半夜3點起床說要煮飯。相關症狀讓家屬十分困惱,才來就醫。

這突顯出很多家屬心態往往是「只要沒有亂到不能容忍」,通常就以為不用就醫,拖著不管,等到患者退化到一走路就跌倒、大小便失禁、連說話和吞嚥都有困難,才想到要接受治療。

營養充分、運動夠 有助病情

我投入失智症治療已15年。從2000年開始就出現新一代治療失智症的藥物。在更早之前的幾十年,連許多醫師都不了解,認為失智症沒藥醫,一但得到這種病,就沒希望。

但現在不再如此,有太多作為能影響到頭腦功能。舉例來說,給患者充分的營養、良好血液循環、給予認知功能訓練、鼓勵運動、維持快樂的人際關係等,都對病情有正面效果。

早年國內觀念對失智症有所誤解,以為是精神病,不知精神行為症狀只是失智症的病症之一。以前還被叫做癡呆症,之後正名為失智症,不再局限在精神科醫師,神經科醫師也會看診。

隨著醫療界對失智症的了解愈來愈深入,相關組織、協會正確觀念的宣導推廣,至少近兩、三年在都會區民眾,對失智症已具一定認識,一旦發現家人認知功能變差、記憶力不好,會有所警覺、趕快來找醫師,有效及早發現、及早治療。

儘管如此,民眾有了觀念還不夠,完備的治療資源仍待加強。

現在家屬對面失智症的態度,已不是未知的害怕,而是知道該去治療,但對治療和照顧的知識和支援系統的完整度,依舊不夠。確認得失智症,並非給藥物就結束,更重要的是後續照顧。

除非你家中有失智症患者要照顧,否則箇中苦楚,外人難體會。如果家中有一名失智症者需要24小時有人照顧,照一天排三班來計算,等於需要五個人輪班。太多實例都是周圍家屬過得很痛苦,甚至照顧者得到憂鬱症、自殺,或是殺掉患者的不幸事件偶有所聞。

舉例來說,子女們要上班上學,若是長輩有失智症,誰來照顧?有沒有合適的日照中心可以替家屬分擔照顧壓力?

依需求及興趣 個別化照顧

知識與美味同行,遠見請客西堤

這就是2013年9月底,彰化基督教醫院切膚之愛基金會設立「魏愛倫學苑」日間照顧中心的宗旨。這是彰化市第一間專收失智患者的日照中心,服務範圍為臨近鄉鎮、50歲以上的彰化市居民,不具法定傳染病、無插管及無臥床的失智症者。

空間以懷舊鄉土元素布置,依據長輩生活背景、身體功能的程度區分,依不同需求及興趣,調整個別化的照顧,安排身心機能運動、復健運動、音樂欣賞、藝術創作、園藝體驗等課程。

重點在於給予患者充分的環境刺激,這都屬於「非藥物治療」範圍。中心裡有位80多歲的失智症阿嬤,在家整天不知道該做什麼,但在這裡卻能和其他人一起開心地跳舞、畫畫,持續讓腦部活化,對身心均有助益。

能有好的照顧系統,還需要社區共識。例如國外推廣友善商店,很多是因為失智症者忘記付錢、或是認為自己付過錢,就把未結帳商品攜出商店的例子。類似這樣,就需要社區商家的理解和配合。

萬一長輩走丟,社區的左右鄰居認識,能夠帶患者回家。若能有這種社區的彼此照應系統,可以減少由警察介入走失長輩協尋、護送的社會成本。

現代人活得比以前久,加上診斷技術進步,據估計將來10、20年,患有失智症的人,恐達70、80萬人,這是你我都很可能會碰到的未來。

台灣目前對失智症的醫療行為多半關注在「醫師給藥」的階段,忽略「非藥物治療」的重要性,這部分需要還持續進步。

現行做最多的是第三段,就是已經生病了、到醫院作治療,前面的第一段健康促進和第二段篩檢,皆需要再加強。未來一定要從預防下手,否則就算現在開始蓋安養院,也是來不及的。

找資源協助 親友間互相幫忙

我們只講「身體」的健康保養,卻少有人想到「腦」和「精神」,也是需要保養和促進健康。有憂鬱症的人容易有失智症,這項論點已被認定。保持快樂的心很重要。家屬亦同。家屬如果不快樂,病人也會跟著亂。

預防失智症,避免腦部外傷也很重要。65歲以前發病的算是早發型失智症。我遇過最年輕一名病患僅25歲的老師,因為頸部腫瘤做放射治療,才意外讓腦部受到傷害。

對於失智症者的幫助,我認為有四項環節。

第一是確切的診斷評估。像今天一名初診者,我會詢問清楚有沒有做過完整營養評估、認知功能檢查、電腦斷層檢查等。

第二是整合型的治療資訊,讓病患和家屬知道,失智症到底是什麼、現行的治療方法有哪些。

第三,要讓他們知道資源在哪裡,諸如先前提到的日照中心、申請給付等。

第四,要請家人相互支持,親屬都能站出來,不同病人間的家屬交流,有時比醫師講的話更有效果。失智症者家屬扮演的角色尤其重要,通常家屬能配合,對病患的各種治療就先成功一半。

失智症不能當作病患一人的事,而是一個社群的事。一定要用社區的概念去想怎麼照顧這群人,場域更不只在醫院內。

你可能也喜歡

請往下繼續閱讀

登入網站會員

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