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十三五規劃經濟正式起跑,拉開了金融業進一步開放的序曲。
2015年12月1日,國際貨幣基金(IMF)同意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(SDR),預計今年上半年,中國A股也可望納入MSCI指數,為中國金融改革帶來新的里程碑。
「中國的金改已到了非常關鍵時刻,」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與會計學教授芮萌說。
對台灣金融保險業來說,這正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。
多年在大陸,長期研究中國金融改革的富邦華一銀行行長詹文嶽分析,這一次是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,首次跳脫需求面,從供給面來看經濟成長。而未來五年,國有資產、國有企業會逐漸民營化,將發生難以想像的機會。
受惠產業1〉證券業
A股納入MSCI指數 交易量將暴增
在大陸金融市場進一步開放的前提下,銀行、保險與證券,誰將受益最大?
毫無疑問,證券業是主要受益者。一旦中國A股納入MSCI指數,外國投資人可自由買賣後,交易量將暴增。
最受矚目的政策是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明確點出「讓地方國企轉型上市」。
香港眾智亞洲董事長齊萊平分析,中國深化地方國企改革,是不得了的大商機。將來審批制改成報備制後,更會加快上市速度,釋出各種輔導、承銷機會。
遺憾的是,台灣證券業光有一身好本領,卻吃不到商機,因為兩岸服貿協議還躺在立法院,證券業根本無法赴陸投資。
受惠產業2〉保險業
瞄準巨災、養老、醫療險及責任險
相較證券業的「寸步難行」,台灣保險業可望分到一杯羹。
中國為解決日益嚴峻的人口老化,十三五喊出「健康中國」目標,社會保險無法達到民眾基本保障,將透過商業保險補足。
中央對保險業的重視,可從頒布的保險「國十條」看出端倪。2014年8月,國務院提出新的「國十條」,計畫建立巨災保險基金、再保制度及巨災風險分散機制,期望大陸保險深度(保費收入∕國內生產毛額)能從3%成長至2020年的5%,保險密度(保費收入∕總人口)達每人人民幣3500元。
這些政策將衍生商業保險商機,不管是陸企還是外商都看到了,導致保險公司執照一「照」難求,開始「圍獵」虧損公司,僅僅是為了搶到一張入場券。
未來五年內是中國達到「小康社會」的最後衝刺期,社會愈進步,保險需求更大。
富邦財產保險董事長莊子明歸納保險的四大商機,分別是巨災險、養老險(企業年金)、醫療險及責任險。其中壽險公司受益最大,跟產險相關的有巨災險、短期醫療險,以及責任險。
這幾年來,中國天災不斷,造成生命財產巨大損失。以國際巨災保險賠款占災害損失30至40%來看,中國還不到1%,目前巨災保險制度已成為地方領導優先推動的政策,深圳、寧波、雲南已率先試辦。
為了搶占保險新商機,各大產險早已摩拳擦掌。如富邦財險也設計好地震險等商品,透過舉辦巨災研討會等方式,拉近客戶關係。
另外,中國老化速度加快,對於養老金的需求日益提升,一般所得替代率要達到七成才能維持退休前的生活水準,但目前中國基本的養老險及企業年金的替代率大多低於七成。
世界銀行預測,2030年中國企業年金規模將達1.8兆美元,為全球第三大企業年金市場。
隨著生活水平提高,大陸目前的社會醫療保險也難以滿足。2015年8月,中國保監會發布新辦法,對個人健康保險的產品設計及相關業務的經營條件做出明確要求。市場分析該政策初期將帶來人民幣300至500億的商機,一旦市場成熟,將突破千億人民幣。
莊子明指出,傳統保險業迅速發展的同時,新型態的互聯網保險也有長足進步。根據2015中國保險市場年報資料顯示,經營互聯網保險的公司已超過100家,2014年保費收入870.8億人民幣,比同期增長1.7倍。
此外,陸家嘴國泰人壽總經理廖明宏則指出,十三五還有一個保險商機,圍繞在小孩身上。就像台灣早期兒童保單的死亡保額,從台幣100萬增至200萬一樣,現在新國十條將未滿10歲的兒童保額從人民幣10萬提高至20萬,10歲至18歲增加為50萬,未來商機可期。
台資需與陸企結盟 才能經營
不過台資保險公司在大陸經營仍面臨瓶頸,持股最多50%,除非找到志同道合伙伴,否則很難經營。例如新光人壽與合資對象中國海航集團理念分歧,溝通兩年後,海航仍不肯完成現金增資,導致2015年11月底資本適足率(RBC)過低,遭中國主管機關禁止推動新業務。
即便業者可透過參股進入大陸,持股也不能超過20%。一位保險業者私下表示,願意被參股的,多數經營不善,台資企業未必能發揮所長。
受惠產業3〉銀行業
國企民營化 衍生四種新業態
至於銀行業,機會又如何?
國泰世華銀行上海分行行長劉俊豪說,中國想達到GDP、人均收入翻一倍的目標,將從政府投資轉成私人投資、鼓勵民間創業,這些都需要資金,金融將扮演把中國推向全面小康社會的助推器。
但相較證券、保險業,銀行業一則以憂一則以喜。近來中國景氣遲緩,銀行利差縮水,從3、4%降至1.5%,連中國五大銀行都只剩2%,對以利息收入為主的台資銀行,影響甚大。
喜的是,芮萌認為,以前銀行條件門檻高,不想放款給中小企業,現在十三五要求銀行對全社會服務,給了民營銀行機會,只要服務創新,即能獲客戶青睞。
這次中國金改最大契機還在於國企民營化所帶來的併購、承銷等機會,並衍生出四種新業態,分成普惠金融、創業金融、互聯網金融和綠色金融。
所謂普惠金融是指放款給具備還款能力的小微企業與中小企業,不讓他們再像過去一樣,被迫走向地下錢莊。
至於要如何達到普惠金融的目標?也需要借助互聯網金融。不用租辦公室、不用請櫃員,銀行透過互聯網,隨時隨地服務成千上萬的人,省下的成本就能回饋客戶,以較低條件、利率放款。「如果銀行不服務你,馬雲馬上來服務你,」芮萌說。
為了因應創業熱潮,十三五希望金融業能為創業者以及具有冒險精神的投資案,提供創新金融服務。
第四個新業態是緊扣「美麗中國」所衍生的「綠色金融」服務。目前中國正轉型為綠色經濟,估算未來每年需要約人民幣2兆的綠色投資,中央頂多提供15%資金,其餘均需民間參與。
鎖定互聯網跟綠色金融 機會較大
只是銀行商機大開,台資銀行有機會嗎?齊萊平看好台資銀行的中小企業授信經驗,剛好彌補大陸不足。尤其台灣長期處在低利差環境,金融機構「度小月」很久,人事精簡、成本控制、行銷策略都優於大陸。
但實際在當地經營的詹文嶽卻謹慎看待。他認為台資銀行不易搶到四大商機,主因是台灣不允許台資銀行在大陸從事普惠金融;創業金融也很難吃到,因為大陸金融環境跟台灣差距甚大,例如大陸民眾只有一套房,繳不出利息時,銀行無法拍賣抵押品,要幫忙找地方安置,才能拍賣。
劉俊豪也認為,普惠、創業金融風險高,台商難以參與,互聯網跟綠色金融的機會相對大。
儘管困難重重,台資金融業者卻心知肚明:十三五將激發巨大能量,與其在台灣消極等死,不如到大陸積極找死,還有機會。
而能開啟台灣金融業「十三五」這扇大門的,正是服貿協議。一位銀行業者私下說,只要服貿通過,台商就能參與十三五帶來的機會。
【「十三五」金融商機,看得到吃不到】
●證券業 服貿協議未過,證券業無法前進大陸
●保險業 保險公司持股最多50%,無法主導經營、可以參股,不能超過20%
●銀行業 台灣不允許從事大陸國企民營化、普惠金融、創業金融等業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