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種腸道當成發聲器的治療方式,聽起來像天方夜譚,但是,就發生在台灣,而且領先世界,令東西方的醫師自嘆弗如而來取經。
腸道移植重建發聲136例全球最多
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際醫療中心院長陳宏基就有這樣的魔力。他研發「自體腸道移植重建發聲器」,讓腸道變成聲道,幫助口腔癌、下咽喉癌、食道癌等頭頸部癌症患者重建聲帶、食道,讓他們能發聲說話、順利進食,至今累積136例,是全球最多,發聲品質也最好。
這樣特別的治療方式,是陳宏基從醫30多年的心血成果,他將歐洲人提出的腸道重建聲道理論,發揚光大,且成功執行。1998年,他以空腸重建聲帶,開啟了第一個病例,如今成功率達98%。
「以前我不能講話,整天都在擦口水,」因為口腔癌重建聲帶的賴先生表示,切除聲帶讓他不能吃、不能喝,躲在家裡,沒有朋友,重建手術後,他可以說話,也能外出找朋友。
由於菸酒、檳榔使然,口腔癌、喉癌是台灣男性常見的癌症,有的病人切除聲帶後,得使用電子喉嚨、外接式發聲器,說話音調變得有如機械一般,生活不如以往,大大影響患者的心情。
陳宏基認為,人工發聲器不僅讓病人說話不清楚,還容易引發吸入性肺炎,而且進食困難,必須在身上打洞,做胃造管灌食,傷口又會散發異味,剝奪了基本的生活權利。
腸子能當成聲帶係因腸道有皺摺,空氣經過,能產生渦流而發出聲音,尤其是大、小腸相連的迴盲瓣,當做食道,食物不會逆流,這是他進行十多年的動物實驗才發現的成果。「除了十二指腸,大腸、小腸、盲腸等多個腸道部位都能用來移植!」在他的手裡,腸道多了不少功能。
他這身神奇功夫,最早在長庚醫院訓練。1980年代,他就對治療車禍、唇顎裂、複雜傷口等疑難雜症產生興趣。也是整形外科醫師的院長羅慧夫便鼓勵他,從一次次手術,他建立標準作業流程。
「他把醫院當成家,」陳宏基的太太、台大醫師湯月碧表示,他把病人看得比子女還重要。他學習羅慧夫一早親自查房、動刀的作法,對病人事必躬親,靠著一點一滴的努力,才研發出腸道移植術。
這項精密手術在於精確截取腸道長度,不能傷及周邊器官,接上正確的位置,快速縫合,充滿挑戰。他說,腸道取下兩小時,就會壞死,他練就14分鐘內,把腸道血管接在正確位置的絕妙功夫。
不只如此,陳宏基還將腸道用來重建尿道,改善過去以皮膚重建引發的滲漏、阻塞問題,子宮頸缺損也能用結腸、盲腸重建。他還能治療先天性淋巴水腫的多重畸型病人,讓外國人慕名來台就醫。
2011年,祕魯婦女瑪麗亞因為淋巴水腫,下半身腫脹,宛如被巨蟒纏住,26年不能行走,只能躺在床上,皮膚潰爛,經常流出淋巴液,甚至尿液流到皮膚的深溝,發出臭味,美國醫師也束手無策,說她只能再活兩年,就轉介給陳宏基。
用醫術拓展外交 熱心推廣新療法
在陳宏基妙手下,結合醫療科和行政單位,透過顯微和重建手術,瑪麗亞的下肢切除47公斤的組織,相當一個人的體重,又重新站起來,可以行走,植牙後判若兩人,還以59歲之齡交到男朋友。
因為手術成功,陳宏基引起國際媒體注意,200則報導幫台灣做了國民外交。來台學習已經五年的祕魯醫師潘德洛(Pedro Ciudad)說,陳宏基和瑪麗亞在祕魯變成名人。
像潘德洛這樣來台向陳宏基學習半年以上的國外醫師,有70多人,他們來自歐、美、亞洲,有人甚至得排隊等上三年,才能前來。回想1980年代,陳宏基到美、日、澳洲學習腸道移植,如今,角色互換,成為他們的老師。
由於技術高超,他應邀到印度、韓、美等十多國,示範演講超過40次,讓國際看見台灣醫療。他撰寫六本教科書,發表400篇論文,介紹新療法。
學生之一的中醫大附醫整形外科醫師李宗勳說,陳宏基住在醫院宿舍,常深夜離去,週末才回北部的家,有時開刀半夜結束,帶大家吃宵夜。
陳宏基以神乎其技的醫術聞名國際,他在院內整合18個醫療科,要幫助更多高難度病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