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顧剛過完的2015年,11月7日新加坡馬習會,絕對堪稱是台灣最重要事件之一。
馬習會標誌著兩岸關係邁入新時代,《遠見雜誌》不僅全程採訪報導,更於12月2日,在國內平面媒體中獨家專訪馬總統,完整暢談馬習會始末與收穫。
打破慣例 到攝影棚內受訪
馬習會是馬總統任內在兩岸關係所達成的最大突破,而這次專訪《遠見雜誌》也做到一大突破。那就是打破平面雜誌慣例,直接將馬總統請到遠見.天下文化事業群成立已半年的專業攝影棚GV Studio,又稱「遠見新媒體實驗室」(Global Views Media Lab),進行影音專訪。
為邁向整合媒體新時代,從平面、文字、印刷出版跨足數位與行動,《遠見雜誌》在2015年正式建立專業影音團隊編制,因應國內外重大新聞事件或專題採訪,進行棚內外影音拍攝。
成立半年多來,包括行政院長毛治國、宏碁創辦人施振榮、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、台北論壇創辦人蘇起、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、國際大數據權威的劍橋大學教授麥爾.荀伯格(Viktor Mayer-Schönberger)等,已有數十位意見領袖人、企業家,及海內外專家進棚訪問。
本次專訪由《遠見雜誌》發行人王力行、副社長兼總編輯楊瑪利主訪,搭配影音、平面拍攝。
現場揮毫 「遠見確有遠見」
專訪當天,距離馬習會時間已將滿一個月。經過連日沉澱,馬總統心情顯然放鬆不少。專訪開始前,從小練字、寫著一手好書法的馬總統,並現場揮毫,為即將創刊30週年的《遠見雜誌》題字:「遠見確有遠見」。
他回溯1987年故前總統蔣經國決定開放老兵返鄉探親的過程時,還模仿起經國先生的浙江鄉音說話,引來哄堂大笑。他也順帶透露,馬習會不僅醞釀期長達兩年,甚至其中許多構想,他早已在心中思考了30年之久。
其實,《遠見雜誌》長期耕耘兩岸報導,也長期主辦華人領袖遠見高峰會。這是華人世界至今由民間主辦的最大型、也是歷史最悠久的華人領袖高峰會,2015年已在台北舉辦第13屆。2008年11月13日,馬英九即首度以總統身分出席。
當年,兩岸開放大三通,展開了兩岸關係新時代,開始有陸客到台灣旅遊,參加華人領袖峰會的貴賓來自大陸、香港、美國、與東南亞各地,因此當時大會曾贈一幅1962年畢卡索畫的「和平之鴿」複製畫給馬總統,期待他成為「Peace maker」(和平締造者)。
卸任後 分享推動和平心得
這七年多來,在馬總統施政中,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無疑是最重要的一項。2015年10月28日的第13屆華人領袖遠見高峰會上,大會特頒贈馬總統首座「遠見領袖和平貢獻獎」,肯定他自2008年以來一系列促進兩岸交流的和平政策。
只是當時,馬習會還未曝光,大會當然也不知道。幾天後馬習會露出後,不少與會者才紛紛反應:「大會也未免太有遠見了。」
但是2016年總統大選後,若政黨再度輪替,馬總統則憂心任內兩岸關係發展成果可能得而復失。
因此,遠見.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也在本次專訪後提出建言,建議馬總統卸任後可以回到母校哈佛大學,以及出生地的香港等地進行演講,分享、傳播台灣發展自由民主的經驗。
高希均表示,1981年美國前總統卡特卸任時是57歲,卸任後他沒有退休,而是持續推動民主與人權、謀求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衝突。因為這些努力,他在21年後、79歲得了2002年的諾貝爾和平獎。
對此馬總統首度正面回應卸任後規劃,表示在總統職位上因有機會促進兩岸和平,甚至東海、南海的和平,而吸收了很多經驗。
所以儘管目前首要之務仍是施政工作,但未來不排除各種可能,一定會將任內推動和平的心得經驗與世界各地分享。
至於馬總統在專訪中還談了哪些馬習會的前因後果、他對習近平印象如何、他如何評價任內兩岸政策成績?完整專訪內容請參見2015年12月20日出刊的《遠見雜誌》特刊〈馬習會全程紀實〉,同時也已在事業群的官網、臉書、行動App、行動網路等跨屏、跨網露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