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台灣勿留後人愁
2016全世界不少地區又陷入政治與軍事混亂,以及經濟低潮中。西方評論家擔心:(1)中國經濟從過去的高成長到今後6.5%左右的「新常態」,會影響全球經濟的復甦及成長。(2)中美二國是當前世界二大經濟體,在爭取全球龍頭的地位中,既有對抗,也有緩衝,尤其在國際場合,針鋒相對,幸而還維持「鬥而不破」的場景。(3)全球還有更多面臨的難題:從低碳經濟、氣候變遷、能源替代、到財富不均、財政赤字、青年失業、人口老化……。
在全球政治現實的汪洋大海中,台灣是一葉只能自求多福的扁舟;一不小心,還會受到幾個國家的利用,變成用後被拋棄的棋子。
回顧70年前(1945),台灣脫離日本殖民占領之後,才出現一個新局面。70年中,從貧窮落後到經濟起飛、生活小康、教育普及,更進而變成民主世界一員,是我們引以為傲的奮鬥歷程。
剛獲總統文化獎的資深新聞人張作錦,剛出版二本著作的書名,是很重要的警惕:「誰說民主不亡國」「江山勿留後人愁」。
1980年代後,台灣短暫的民主政治經驗,有瞬間的炫耀,卻伴隨了長時間的淒涼。透過媒體、國會、地方派系、及少數政客的個別與集體操弄,民粹滲入民主,使大家產生了沉痛的新憂慮:
從李登輝執政12年,到陳水扁八年,到馬英九八年,貪污、民粹、內鬥、投資衰退、人才外流、媒體誤國、政府失能等現象或先後或同時出現。看來在台灣民主與民粹混雜中,換政黨愈來愈平常,把國家治理好愈來愈困難。
(二)和平,兩岸一家
民眾最關心的是今天的「生活」;國家領導人最關心的應當是持久的「安定」;此時此刻最能影響社會安定的就是兩岸關係。只要有穩定及改善中的兩岸關係,台灣就像一列火車,可以安心地在軌道上加速前進。
如果新總統上任,對「維持兩岸和平穩定現狀」的政治基礎(九二共識)不認同,這就會使台灣社會賴以安身立命的「安定」,立刻產生「不確定感」。政策上的「不確定感」,又立刻會使衰退中的台灣經濟雪上加霜。
社會對新總統的期待是:激發社會的新動力,不是引發新爭議;是立刻產生安定感,政策推動的時間表;不是兩岸較勁中的協商停擺。因此,最直接的做法是勇敢地、務實地,善用馬習會已經構建的兩岸「和平橋」。
沒有經過戰亂的年輕一代,只知道身邊小確幸的安定:如找不到高薪工作,買不起房子等等。有過中日抗戰或被日本殖民統治過的我們那一代,內心最大的痛楚是國力衰弱受到列強欺侮。因此我們那一代最大的願望,就是讓下一個世世代代擁有免於戰爭的恐懼,擁有享受和平紅利的福祉。
當前雖然台灣經濟陷入困境,但仍有老本與蓄勢待發的民間生命力(活力+財力)。剛出版的英國《經濟學人》「2016世界預測」專刊中,台灣的人均所得為21,680美元,但經過國際評價指數(PPP)折算,就高達45,640美元,全球排名14。調整後的台灣個人所得比加、英、法、日、韓等國都高。大陸排名52,人均PPP為15,440美元。
(三)沒有和平,五大皆空
自己研習經濟發展這個題目已經超過半世紀。總結這些多年來的教學研究與各國觀察,我認為當前中華民國發展的優先次序應當是:
(1)和平:沒有和平,一切空空。
(2)開放:沒有開放,一切空轉。
(3)經濟:沒有經濟,一切空談。
(4)教育:沒有教育,一切空白。
(5)文明:沒有文明,一切空洞。
「文明」當然包括了基礎建設、文化、科技、創新、永續發展等的發展。
環繞馬習會的重要談話,就是「和平」。馬先生強調:「海峽兩岸已大聲向全世界宣示鞏固台海和平。」習先生指出:「…堅持九二共識,鞏固共同政治基礎,堅定走向兩岸和平發展道路。」
沒有和平,台灣就變成「五大皆空」。誰當選新總統,誰就要運用智慧,走上新加坡剛啟用的「兩岸和平橋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