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acebook Pixel
訂閱
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,立即登入

為您推薦

會員權益

「一邊一國」掀波 錯失區域經濟合作契機

扁政府八年屢踩紅線

邱莉燕
user

邱莉燕

2015-12-18

瀏覽數 9,850+

「一邊一國」掀波 錯失區域經濟合作契機
 

本文出自馬習會全程紀實

21世紀初的八年,民進黨執政,高舉「台灣認同」的旗幟,儘管新的世紀到來,但兩岸關係卻烏雲罩頂,台灣的國際空間也被逼到角落,還有大陸近800枚飛彈對準台灣的威脅。

2000年總統大選,民進黨籍候選人陳水扁擊敗連戰及宋楚瑜,完成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。綠營執政後,其實一開始有心與大陸交流,陳水扁在520就職典禮上便提出「四不一沒有」的保證。

「四不一沒有」未化解疑慮

「四不」指的是不宣布獨立、不更改國號、不推動兩國論入憲、不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。「一沒有」則是沒有廢除「國家統一綱領」與國家統一委員會的問題。

各界解讀,那時候的陳水扁,仍希望突破兩岸僵局,開創和平契機。

陳水扁執政時代,兩岸也有小碎步前進。包括開放金門、馬祖與廈門小三通,兩岸之間小規模的通商、通航和通郵,成了陳水扁任內最開放的風向球。

2000年12月13日,行政院根據「離島建設條例」通過「試辦金門馬祖與大陸地區通航實施辦法」,做為小三通的管理依據。並於2001年1月1日開始實施定點定時的貨客運通航。

利用小三通,設籍金門、馬祖地區滿6個月以上居民,得申請赴對岸觀光、從事商務活動。而大陸地區人民也可經由金馬地區親友或旅行社,申請赴金馬地區旅遊、商務、探親或探病奔喪。

未經兩岸正式協商的小三通,加上限制非常嚴格,頭一年,台灣經由小三通前往大陸福建地區甚少,僅1萬1729人,平均每個月不到1000人。大陸透過小三通來到金馬地區的人更少,2001年僅1041人。

但其實,「四不一沒有」並沒有換來比較好的兩岸關係。

北京方面看待「四不一沒有」是陳水扁及民進黨在「接受一個中國原則」的關鍵問題上,採取了迴避、模糊的態度,大陸並不信任訂有「台獨黨綱」的民進黨政府。

「『四不一沒有』存在的時間也很短暫,」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趙建民指出,二年多後,2002年8月3日,陳水扁透過視訊會議,對在日本東京舉行的世界台灣同鄉會第29屆年會上向與會人士上,就提出「台灣中國,一邊一國」及「公投迫切」。等於推翻了「四不一沒有」中的「不宣布獨立」和「不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」。

陳水扁這番談話,可說是立刻撼動了兩岸與國際輿論。

激起中共敵意 美國也關切

當時有不少評論指出,李登輝的「兩國論」,是主張中華民國與中國大陸分屬不同國家,但陳水扁的「一邊一國論」,則是強調台灣是有別於中國之外的獨立性。台海這邊的「一國」,似乎也不是中華民國,而是指一個主權獨立的新國家。

「一邊一國論」令北京當局更是大吃一驚,大陸國台辦立即召開新聞發布會,駁斥這是對全體中國人民及一個中國原則的公然挑釁,必將對兩岸關係造成嚴重的破壞。國台辦嚴正警告:台灣分裂勢力懸崖勒馬,停止一切的分裂活動。

前陸委會主委蘇起在《兩岸波濤二十年紀實》書中分析,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言論,不僅激起中共更大的警惕與敵意,也引起美國高度重視。

「兩岸關係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複雜而危險的階段,」蘇起明言,接下來的十幾個月裡,美國、中共與台灣三方面都積極動員,從事預防性的危機處理。

北京針對台獨主張展開強烈反擊。2003年,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到紐約參加聯合國成立60週年高峰會議,與美國老布希總統會晤時,突然當面提出希望「美國和中方一道,為維護台海和平穩定、反對台獨做出積極努力。」

這,堪稱是北京當局「主動」邀請美國干涉中國台海兩岸問題的頭一遭。

北京當局向美國發出的邀請,也是對台獨的一種警告。這份對美國的期待,也使得綠營執政者十分緊張,「難道台灣不只對抗北京,還要對抗美國?」趙建民分析。

中共當局認定「一邊一國」「公投迫切」為「漸進式台獨」的分裂,兩岸緊張的狀態,令美國感到相當憂心,以往維繫台中每三邊互動的安全架構,今後能否繼續順利運作?

根據新加坡《聯合早報》報導,中共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、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主動透露,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在2003年10月19日與美國總統小布希在曼谷會談時,小布希曾對胡錦濤說:「陳水扁是麻煩製造者。」但後來遭到美方否認。

當年,台海情勢極端險峻,中國的軍事演習陸續在台灣附近進行。根據媒體推估,就在那幾年間,大陸在東南沿海部署瞄準台灣的飛彈,每年大約以60~75枚的速度增加。到了2007年,對岸隨時候命攻擊台灣本土的飛彈,評估將近800枚。

反對中國部署針對台灣的飛彈,2004年總統大選在即,為了選舉造勢,泛綠陣營發起「228手護台灣」的活動,200萬台灣民眾北起基隆市和平島,南至屏東縣鵝鑾鼻,以牽手方式排列成長約500公里的人鏈,這是台灣截至當時以來最大規模的街頭運動。

但民進黨的舉動顯然更刺激中國大陸。一方面,「愛台灣」的口號,一時風行大街小巷。陳水扁順利連任第二任總統後,中國的戰鬥機卻在同年9月下旬起,大量逼近海峽中線,9月27日更有超過30架的戰鬥機同時越海而來,甚至還有轟炸機,創下了1999年以來單日最多架次的記錄,兩岸發生軍事摩擦的機率升高。

連戰破冰 國共邁向和解

扁政府的趨獨傾向激起滔天巨浪,將兩岸幾乎推到火線上,當時美國學者還曾撰文指出台灣正「處於戰爭邊緣(on the brink of the war)」。

【會員免費報名】晶片王國背後,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?《造山者》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

接下來的台灣立委選舉,綠營大敗,加上美國暗中促成,讓中斷一年的台商春節包機復航,2004年險惡的兩岸關係,終於有驚無險度過了。

2005年,大陸特別發布了「反分裂國家法」,特別之處在於,這是中國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所通過,一部專門針對兩岸關係的「基本法律」。

其中第八條如此明文規定:「『台獨』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、任何方式造成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,或者發生將會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,或者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,國家得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,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。」

當時各界解讀,反分裂國家法是中國國務院警告台灣不要引火自焚,極不友善。

當時的北京,一方面針對民進黨的台獨主張態度強硬,另一方面卻熱烈與在野的國民黨達成和解,催生全新的「國共平台」。

2005年4月底,國民黨主席連戰率領龐大代表團訪問中國大陸,展開「和平之旅」,先後走訪了南京、北京、西安、上海,連戰成為1949年後第一位踏上大陸的國民黨最高領導人。

西安的小學生為迎接連戰到來,特地演出節目:「連爺爺,您回來啦!您終於回來啦!」這兩句「經典名言」,頓時成為兩岸流傳最熱門的話題。

當連戰與胡錦濤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正式會談,更讓兩岸破冰之旅達到最高潮。「連胡會」是自國共內戰以來,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之間首次最高層次的會晤,雙方還共同發表五點共同願景,深具象徵及實質意義。

五點共同願景包括:

一、在認同「九二共識」的基礎上促進恢復兩岸談判。

二、促進終止敵對狀態,達成和平協議。

三、促進兩岸在經貿交流和共同打擊犯罪等方面建立合作機制,推進雙向直航、三通和農業交流。

四、促進擴大台灣國際空間的談判。

五、建立國、共兩黨定期溝通平台。

五點和平願景裡,九二共識重新回到兩岸互動的視野,還建立了兩黨高層對話的平台機制。

連胡會一共見了四次,後來吳胡會(吳伯雄會見胡錦濤)、蕭習會(蕭萬長會見習近平)陸續舉行。其次,俗稱「國共論壇」的兩岸經貿文化論壇,以及博鼇論壇,皆每年舉辦一次,讓兩黨高層及幹部得以直接交換意見,也逐漸增進了兩岸的互信。

「在陳水扁執政的最後階段,它(國共平台)的存在穩定了北京焦躁的心情,也使得兩岸關係雖然受衝擊,仍能外張內馳,」蘇起評斷道。

總統第二任的第一年,扁政府就不斷爆出內線交易、官商勾結的重大弊案,聲望下滑的陳水扁,卻在兩岸及外交政策上顯得更加地冒進。

2006年一開春立即波濤洶湧,陳水扁宣布終止國家統一委員會與國家統一綱領的適用,稱為「終統」,此舉再度被視為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嚴重挑釁。

「終統」令美國相當不滿,再度見識到陳水扁是「麻煩製造者」,於是拒絕當時陳水扁出訪中美洲邦交國時過境美國的需求。結果在外界都不知情的情況下,總統出訪的專機,竟違反慣例,一路向西飛,上演空中迷航記,最後才宣布在阿聯酋首都阿布達比降落加油。

當全世界都在亂猜他的下一個落腳處之際,又突然出現在荷蘭,以商務包機的名義中轉加油,荷蘭也嚇一大跳。最終繞了地球一大圈抵達中美洲,史稱「迷航之旅」。狼狽不堪的出訪,當時還被大陸官媒譏笑為東奔西突的「流竄之旅」。

衝撞紅線 錯失區域經貿整合

陳水扁一系列挑戰兩岸紅線的言行,在2007年6月再度衝撞,他利用接見美國智庫的一個場合,提出「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的公投」。

這個動作一出,大陸國台辦率先批評「入聯公投」就是變相的台獨公投,不僅華府高層紛紛公開表示反對。

「入聯公投」與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同日同時舉行,最後因投票率未達50%而宣告失敗。

根據《華盛頓時報》報導,2008年3月總統大選期間,美國專程派出3組航空母艦巡行台灣四周海域,大選結束後仍保留兩艘航母以確保平安無事。這就是台灣當時面臨的處境。

不過,儘管阿扁時代兩岸政治上很冷,基於實質需求的民間交流,卻很熱。

《海基會20週年專刊》披露,海基、海協兩會協商管道儘管從1999年7月到2008年5月,整整中斷近10年,但是海基會在服務兩岸人民方面卻絲毫未受影響。反而隨著兩岸人民往來的益加頻繁,服務案件與年俱增。

無論是經貿糾紛協處、文書驗證與查證、海難救助、天然災害人道協處、旅行意外協處、台商聯繫與服務等工作,皆是逐年遞增。海基會為民服務案件,從14萬3168件,成長到2008年的34萬6483件。

「顯見冷冽的兩岸政治環境,已經無法阻擋兩岸民間交流的大趨勢,」書中指出。

值得注意的是,2000年起,國際出現很大的國際貿易風潮,很多國家互簽FTA,尤其是南韓屢有斬獲,但阿扁的台獨政策使台灣完全無法參與國際上的區域經濟整合。

「這八年是自二戰以來,國際經貿發展最快的八年,台灣卻錯過了,」趙建民指出,這一段國際經貿的黃金時期,台灣政府卻在積極推動「台灣認同」,與國際潮流背道而馳。兩岸對抗,終究損害了台灣的經濟利益。

你可能也喜歡

請往下繼續閱讀

登入網站會員

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