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持╱泰國環亞工程顧問公司董事長 邱燁
與談╱泰國外商聯合總會主席 康樹德、永信東南亞控股公司總裁 李芳信、中鋼公司總經理 林弘男
主持人泰國環亞工程顧問公司董事長邱燁指出,只要了解法規、學習當地語言,泰國相當適合華商投資。
泰國外商聯合總會主席康樹德表示,進入東協,經營者的心態與用才都要開放。永信東南亞控股公司總裁李芳信認為,東協國家宗教民情各異,必須因地制宜,分別思考策略。
已在馬來西亞、越南投資的中鋼公司總經理林弘男則說,中國經濟成長趨緩,加上供過於求,中鋼必須分散布局,東南亞可望取代中國,成為中鋼最大的外銷市場。
與會者咸認,前進東協,台商須有「決戰境外」的決心。但也提醒,東協十國民情文化差異大,成功經驗無法複製,經營者要以開放的經營心態面對。
以下為論壇精華:
邱燁〉了解法令 再克服語言障礙
我在泰國30年,我的工程顧問公司做過340件設計案,140件來自中國與台商。2007年開始,我幾乎都是跟中國去泰國投資的廠商一起打拚。中國華商到泰國後,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了解法規法令,第二個是語言障礙。克服之後,泰國就是很好的投資環境。
早年,中國華商去泰國,是因為美國反傾銷和歐盟的關稅壁壘。近年,從工具、輪胎、太陽能,一波波都到泰國來投資。
東協經濟共同體(AEC)成立後,泰國有很多投資機會。第一是百貨零售,各位或許會覺得很奇怪,但是最近已有台灣知名百貨業者,在泰國尋找三年後適合開百貨公司的土地。有一份調查發現,最受歡迎的旅遊地點是美國迪士尼,第二是泰國最大百貨公司MEGA Bangna,使我非常驚訝。
第二個投資機會是美容整形,泰國私人醫院都有緬甸、中東人來就醫、整形美容,國際醫療很發達。
第三是汽車零件。日本在泰國投資汽車業的金額龐大,包括TOYOTA、HONDA,幾乎所有廠牌都在泰國設廠,年產188萬輛。也有台商汽車零件業與日本合作。
康樹德〉東協十國 產值達40兆台幣
我在1980年離開台灣去泰國,泰國不排外、不排華,是一個微笑國家,對華人相當友善,在政商界地位平等。
東盟十國有44萬平方公里、六億多人口,2015年底整合後將成為全球第三大、產值達40兆台幣的經濟體。但十國有不同的文化,泰國必須要在和平下更自由開放,經濟才能成長。
未來十年的專注所在,泰國要與周邊的北東協五國CLMV(柬埔寨、寮國、緬甸、越南)整合,使經濟體成長。中國提出的「一帶一路」大思考戰略,這個戰略如果沒有泰國的加入,是連不起來的。
泰國跟柬埔寨、寮國、馬來西亞都有邊境,所以政府也提出「邊境貿易」,拿掉邊界,市場就會出來。
中國修了昆曼公路,長達1800公里,已有很多中國牌照的汽車開到曼谷。年底東協開放後,人物、金流都會有很大的開放。
新興經濟體有很大機會,相對也有風險。進入這些國家,語言不是最大的障礙,而是mindset(心態)。Mindset沒調整好,是無法走進如此多語言的區域。
過去東協多持保護心態,1960年才開放外資,歷經金融風暴與金融海嘯,2020到2025年,泰國從機場擴建到道路、鐵道擴建,將連接中國與泰、寮,未來甚至會到馬來西亞。
泰國與日本的關係也好,從緬甸的港口進入泰國、由柬埔寨出海,再連到越南胡志明市,連起太平洋與印度洋,這條戰略經濟道路非常重要。
我們相信,no infrastructure, no foreign investment(沒有基礎建設、沒有外資),泰國必須把陸海空樞紐連接起來。泰國GDP八成仰賴外銷,97%是中小企業,跟台灣很像。
我在印尼、柬埔寨、越南和中國都有工廠。我建議各位多看高教授的書《開放的社會》,來改變觀念。
一流的社會必須是開放型組織,華人走出去,用人要開放。愈多不同國籍人才在一個公司裡,可以衝撞出新格局。
但華人大多愛用自己人,用開放的心態雇用國際人士,才會有新機會。
各國人都有長處,如何取其之長,使供應鏈、用才更國際化,企業必須關注。在人才交流同時,要對全球做更大開放,東協經濟體將更有未來。
李芳信〉跨國生意 考驗管理能力
我在東南亞29年,在東協十國都有分公司,在馬、印、越、中、美、日都有工廠。我有四個重點想分享,分別關於東南亞的迷思、定位、展望與利基。
先談迷思。很多公司會訂進入東南亞策略,但是這是假議題,因為東南亞十國都不一樣。在美國洛杉磯經商,到舊金山可能也會成功;但是在泰國成功,在馬來西亞卻不一定會成功。所以要把各國分別思考,成功經驗無法複製。
第二是定位。台商前進東協約可分為五類,第一類是為了廉價成本、第二類為原物料,例如取得橡膠;第三是為大廠的衛星工廠,日本廠商如果走,你也得跟著走。以上三種都是生產基地的移轉。
第四是農漁牧養殖業,是圈地為王、決戰境外;第五種是服務業,我就屬這一種,在馬來西亞有兩萬個客戶,新加坡有3000多個。服務業要進入當地市場,就是「巷戰」,要跟當地人競爭。
第三是展望。管理流程從研發、製造、通路、品牌,台灣人的強項在製造,串聯上下游;但東協的通路比較不成熟,台灣人容易有切入點。
第四是利基。台灣人口老化,但東南亞沒有人口老化問題。東南亞地緣好,跟台灣的時差只有一小時。時差很重要,我去墨西哥發現藥品價格高,想設廠,但要飛30幾個小時,太遠了。
我常講「華人國際化,國際化華人」,國際化就是「接軌」,華人不能只有華人市場,應該有全世界的市場,也不要忘了後花園東南亞。
到不同國家做生意,就是考驗經營者遠距管理的能力。要訣在於,保持自己的信念,並融入當地人的思考。
管理,不要跟對方說長篇大論的管理,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管理常識,對方聽來可能是艱澀難懂的管理知識。與其告訴他們,不如牽著他們的手一起做。要養成簡單下命令的技巧,每個國家的人個性不同。無法改變對方,就要微調自己的做法。
變化,不是觀察,是去接觸。對市場有興趣,就要住那觀察,就像我29年前搬去泰國一樣。
林弘男〉貿易障礙為台灣最大困境
東南亞鋼鐵需求成長快,因為有六億人口,15~60歲占70%,有人口紅利;GDP有2.8兆,經濟成長5~6%,城鎮化很快,基礎建設和消費帶來很大商機。
基礎建設就需要鋼廠,2014年東南亞人均鋼材59公斤,遠低於世界平均219公斤,未來成長空間很大。東協跟印度是全球鋼材消費成長最快速的地區之一。
未來,東南亞可能取代中國的鋼材市場。2007年,中國是中鋼最大外銷市場,占35%,日本占30%,東南亞占26%。但中國國內成長快,開始供過於求,中鋼未雨綢繆,分散市場布局,東南亞是最先考慮地區。因為距離台灣近,鋼鐵需求快速,是中鋼外銷重要地區。
中國經濟成長趨緩,也不再是廉價的人力市場,台商也外移了,東南亞就是最佳取代選擇。
中鋼越南廠投產效應,2014年,對中國外銷從35%降到22%,日本從30%降到17%,東協卻從26%成長到33%,2015上半年更達40%,中國只剩21%。
貿易障礙是台灣最大的困境。中、日、韓都可以跟東協簽約,台灣的進程卻相當地緩慢。
所以中鋼「新亞計畫」布局,已在馬來西亞成立公司、在越南成立工廠,也在其他國家成立辦事處。
中鋼在越南跟台塑河靜廠合作,投資比例從5%提升到25%。越南的烤漆廠也投資了20%,從河靜廠、越南冷軋廠,到家電用品鋼材,垂直整合已經快成型了。
下一個階段是在印尼尋找商機。中鋼絕不會疏忽東協市場。
越南工會運作強大,工資調幅平均15%,要列入考慮。中鋼的做法是從台灣大專院校找當地留學生,畢業後聘用到當地工廠當管理者,作為溝通橋梁,文化融合會比較快。
開發中國家的法令制定沿襲歐美,但執行面卻有極大裁量空間,解釋各自不同。所以在當地若能找到可信賴的伙伴,應能事半功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