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美國藥商的字典裡,似乎很難找到「經濟蕭條」四個字。
去年,禮來製藥(Eli Lilly)的抗抑鬱症新藥Prozac銷售成長突破一00%,與豐田汽車、忍者龜並列財星雜誌一九九0風雲產品。產業界預估,即使景氣低迷,藥業仍會持續一片繁榮好景。股市分析師吉利斯更是信心十足:「無論世界經濟如何變遷,今年製藥公司的收入仍可望成長一八%。」
美國藥業究竟對不景氣「免疫」到何種程度?據估計,儘管一九九0年的經濟亮起藍燈,藥業的營業總額仍較一九八九年成長一二%,達五百七十億美元。
專家預言,今年美國藥業將交出更漂亮的成績單:全球總收入可望超過六百三十億美元,而每一百美元的銷售利潤超過十九元。
造成這個利多市場的主因,是不斷有新藥湧出實驗室。例如一九八七年底才問市的Prozac,目前已有一千五百萬名美國患者在服用,每個月醫生開Prozac藥方的次數高達六十五萬次。
今年初,預計會有一打的新藥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(FDA)的批准,其中尤以具有降低血脂肪功能的藥最被看好。這類藥自一九八六年以來,需求量已躍增將近三倍,而且只要研究證實,它們確實能夠有助健康,則其年銷售額可望追上高血壓藥物的四十億美元。
老年消費群潛力大
西方國家人口老化的趨勢,也是刺激美國藥業成長的動力之一。
根據聯合國、世界銀行及美國人口普查局估計,到西元兩千年,平均每六個美國人,就有一位年齡在六十五歲以上;而人口結構已高齡化的西歐、北歐國家在未來十年內,老年人口的比率也會繼續攀升。「我們愈是致力開發能延年益壽的藥,市場潛力就愈大。」一位藥廠總裁表示。
為了抓住未來的老年消費群,美國藥商已經投注了近大半的R&D經費,研究與老年相關的退化性和慢性疾病。目前尚在臨床測試階段的新藥種類,也以治癒老年癡呆、心臟病、高血壓等老年疾病居多。
此外,東歐市場開放後,連同蘇聯在內,共約四億三千萬的消費人口,也為美國藥商另闢財源。目前以匈牙利、捷克、波蘭經濟市場化的腳步最快,蘇聯對於外來新藥也抱持很積極的態度。去年到今年初,美元對日圓、歐幣匯率近一成的跌幅,使得許多美國藥廠紛紛將三0%~五0%的產品輸往國外,藉外匯差額大賺其錢。
然而,極被看好的製藥業也面臨強烈挑戰,挑戰之一是郵購競爭。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審核標準之嚴苛,舉世聞名。例如一種治皮膚癢的藥膏在英國只要二.五美元,在美國可能要花上八0元,因為這種藥需要醫生處方。許多美國人就鑽法律漏洞,從英國、瑞士和德國藥廠進口價格較便宜,或是美國尚未上市的藥品。
譬如最近頗受美國大眾青睞、據說郵購人口已達數萬的是一種可以增進記憶、智力的智慧藥丸(smart pills)。雖然這種藥物用在人體上是否安全,還值得懷疑。一些科學家甚至擔心,濫用刺激記憶的藥物,可能會有副作用。
聯手購併是新潮流
此外,美國製藥業也面臨R&D經費飆漲的威脅。根據塔弗茨大學(Tufts University)最近一次研究指出,目前在美國,單是開發一種新藥,從研究、臨床測試到正式上市,平均要花掉兩億三千一百萬美元和十二年的時間。
製藥業者協會(PMA)估算,去年美國藥廠花在R&D的費用共八十二億美元,占營業額的一六.八%,而營業額是它的兩倍,甚至四倍的IBM、GM等大企業,R&D的平均費用不過占總收入的三.四%。
如此高的R&D成本,對於藥廠的組織與運作也造成若干影響。
先是許多公司逐漸將研究範圍縮小,專注在某些較為特殊、前景被看好的領域。「我們不再強調多種類的藥品開發,和長串的R&D計畫,而將重點擺在非常特別、創新、可以成功的方案,」一位製藥公司的研發副理表示。
此外,藥商大合併和聯手行銷計畫,以結合R&D經費,提升競爭力也是未來的潮流。去年必治妥和施貴寶藥廠合併之後,營業額便勇奪世界第三,將其他藥商的排名擠落許多。美國國家藥界會議主席諾利斯甚至認為,十年內,美國大藥廠的數目將因購併,從二十八家減少到十五家左右。而美國和日本、歐洲藥商之間一連串的聯手行銷協議和洲際合資計畫,指日可待。
日本藥業進軍世界
從拿別人執照、複製外國藥起家,到臨行發明利潤頗高的藥品,日本製藥業者的下一步將是跟隨汽車、晶片業者,成群進軍海外。
去年。厚生省(相當於我國衛生署)刪減藥品的保險給付,特別是壓低複製藥的補貼,抬高對自創藥品的給付,便藥商必須更具發明創造力,才能謀取最大利潤。
過去十年,日本藥業的成長端賴十六種新藥的開發,但是其中多為產品周期短、競爭激烈、折扣又偏低的抗生素類,在分析家海利的口中,這種「高科技產業中的低科技產品」,根本不能加速日本藥業的進步。
藥商顯然已嗅到這股訊息。因此九0年代日本預計開發的新藥中,已少見抗生素,大都分是治療潰瘍、血栓症等現代疾病的藥。明治藥廠日前也宣布,希望在二十世紀結束前,將該公司抗生素的銷售比率由七0%降到五0%以下。
建立海外銷售網
事實上,日本藥業已經擁有傲視西方的產品。三共(Sankyo)製藥的CS-045在治療糖尿病的藥中已排行世界第一;降血膽固醇的Mevalotion也被推為該領域的翹楚。然而,日本的三大藥廠--三共、武田和山內,想於數年之內,形成像日產、豐田、本田在世界汽車界的龐大勢力,恐怕很難。
原因之一是,雖然日本最近頻頻開發出自製藥品,但其中多數是將熟知的化學結構重組,缺乏真正能獲利的全新藥物。此外,和美、英、德、瑞士等國的大藥廠相比,缺乏國際而場經驗的武田、三共仍是小巫見大巫。去年日本十大藥廠平均毛利率為五五%,美國的墨克則達七五%。
目前,日本一些大藥廠正計畫生產更多具有吸引力。更適合外國顧客的新產品,並且大力購併國外藥廠,建立海外銷售網。也許有朝一日,日本藥也將繼日本車之後,在國際市場大放異彩。
(取材自The Economist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