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acebook Pixel
訂閱
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,立即登入

為您推薦

會員權益

戰爭與和平-美國媒體在波灣的角色

姜敬寬
user

姜敬寬

1991-03-15

瀏覽數 21,000+

戰爭與和平-美國媒體在波灣的角色
 

本文出自 1991 / 4月號雜誌 第058期遠見雜誌

二月二十三日晚上十點正(美國時間),布希總統在白宮正式宣布:聯軍「解放科威特的戰爭」已進入「最後階段」,同時呼籲全國人民為前線的美軍安全祈禱。

約半小時之後,美國國防部長也向採訪軍事新聞的記者表示:已經開始地面攻擊伊拉克,為了軍事保密,暫時停止定期的「簡報」,以免間接幫助敵人。

雖然官方採取了暫時封鎖新聞的措施,資源豐富而獨立超然的美國傳播媒體,仍能透過各種渠道,包括他們自己在中東各國的特派員,還是用衛星傳真或電話,繼續把波斯灣的陸、海、空軍戰爭實況,照常播報,特別是幾家互相競爭的主要電視網--ABC、CBS、NBC和CNN--更是加倍努力,不斷地從各個角度和角落,將戰場上的畫面,呈現在觀眾的眼前。

美國各主要的報紙和新聞雜誌,也不例外,也都調派了大批記者和編輯,從一月十六日波斯灣戰爭開始,集中精力,運用大量篇幅,詳細報導、分析這次自越戰以來美國最大的軍事行動。幾乎所有的印刷媒體,每天每期都有專欄,提供比電視媒體更為詳細的資料,美軍和伊拉克的戰爭好像就是他們自己之間的戰爭,都為了爭取競爭優勢而各顯身手。

引起全球關切

這種幾乎飽和的戰爭新聞報導,究竟對現代社會有些什麼意義?對傳播媒體本身,又說明了什麼?傳播媒體對國際關係的發展有那些影響?它在波斯灣戰爭與和平的過程中,又發生了什麼作用?

波斯灣戰爭和以前的任何戰爭--包括二次大戰、韓戰和越戰--最主要的區別就是它的「直接性」與親身「經歷感」,特別在美國;不論是白宮或國會的一言一行,以及海外各首都和各國領袖的動態和言行,只要是與戰爭有關,傳播媒體無不詳加報導,這種「透明度」也只有在充分新聞自由、資訊非常發達的雙重條件下,才能徹底地實現。

透過衛星電視傳真,早自去年八月初伊拉克侵占科威特,造成的大批難民潮;世界石油及股票市場的巨大波動;各國駐科威特和伊拉克僑民變為人質與「人盾」(Human Shield),以及後來的軍事、政治、外交、經濟發展,甚至美國軍眷傷痛的離別場面等等,無不呈現世人眼前。

當戰爭爆發之後,人民的關切更深,電視的彩色畫面和報紙雜誌的插圖說明,更是特別受人歡迎。不論是住家、辦公室或工廠,儘管日常生活照常進行,但在每個人的心裡,早已不由自主地希望從傳播媒體中得到更多的新聞。

為了迎合大眾的心理和關切,傳播媒體更加努力,或增加廣播新聞的時間,或開闢文字專欄,立刻把遙遠的波斯灣變成了家喻戶曉的名辭;同時也將伊拉克的哈珊,變成了人人皆知的新聞人物。

不僅美國,世界各國(包括台灣和香港)都同樣地關心中東戰局的發展,而各地的傳播媒體也部很重視波斯灣的新聞。除了資訊的發達已經把世界的距離縮短之外,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,中東石油資源豐富,而石油又是現代工業發展的動力,西歐和亞洲的許多國家,都有賴中東石油的供應發展經濟。

美國雖有石油,也還需要中東石油的進口,才能維持現代的生活水準。因此,當伊拉克侵占石油豐富的科威特,並直接威脅世界出產石油最多的沙烏地阿拉伯時,全世界的經濟便都受到影響。

媒體人民支持政府

從最現實觀點看,波灣戰爭新聞對世界的影響非常普遍,對於美國社會的影響,除了汽油漲價(現已恢復戰前原價,約每加侖一.三五美元)和將來供應的來源問題之外,還有許多複雜的因素。

譬如自由和正義問題(布希總統以二次世界大戰前姑息希特勒的政策為戒,同時用以取得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支持,為科威特伸張正義、反抗侵略,便代表了美國傳統的理想主義);越戰失敗後重振世界威信的問題;以及布希個人在繼雷根總統重建國防實力之後,急欲重建他所謂冷戰後的「世界新秩序」(New World Order)問題等,都在這次積極介入波灣戰爭中達到目的。

美國傳播媒體在波灣戰爭的報導、分析和處理上,和過去對此類新聞的報導和處理,也略有不同。

大致上說,絕大多數的媒體都傾向於支持美國政府的政策,並不像在越戰時,主要的全國性報紙和電視,普遍對政府採取嚴厲批評的態度。

即使國防部從戰爭爆發以來,對戰地新聞採訪實行嚴格的管制--禁止自由行動;不得臨時訪問軍事人員;未經正式宣布,不得報導戰地軍事部署、裝備以及傷亡人數等--雖然有過少數個人的抗議,卻沒有形成反政府的行動。

【7月空中沙龍】會員免費參加>>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?

相反地,當唯一企圖不遵守軍事限制的CBS電視網記者賽蒙(Bob Simon)和他的攝影伙伴在科威特邊界失蹤(後來證實被伊拉克俘虜)之後,在戰地的媒體代表,便不再有違反規約的行動。

猶太人的影響力

同時,印刷媒體的報導和社論,也都很少對布希的政策攻擊。電視網雖然徵得伊拉克的許可,在敵人首都巴格達,都分別派有特約通訊員,隨時都能直接受紐約總部主播的徵召,做現場受監視下的口頭報導,但他們卻都聲明,這種報導的真實性值得懷疑。

這種媒體自制和比較傾向支持政府的現象,有兩個可能的原因:第一,由於越戰的經驗和美軍侵占巴拿馬後,一般人民對傳播界的反感很深,媒介不得不為爭取讀者和聽眾的支持而改變態度。加上這次美國對伊拉克的戰爭,經過歷次的民意測驗(最近的一次是布希宣布地面攻擊之後,竟有八0%以上的人支持他的決定),都顯示絕大多數人民支持布希的政策,媒體既然是代表民意的,自然便傾向於支持政府。

第二,中東與美國的關係,和越南或其他地區與美國的關係,最大的區別就是,受到猶太人建立的以色列影響很大。美國的傳播媒體,特別是較有影響力的「紐約時報」,同時也與猶太人有密切關係,於是凡對以色列有利的政策和措施,便會得到輿論界的支持。加上國會猶太籍的議員,以及如前任國務卿季辛吉、專欄作家William Safire、前任「紐約時報」主編Rothenthal等,都不約而同地主張只有徹底擊敗伊拉克的獨裁者,才能恢復中東局勢的穩定,因此反戰的聲音和抗議,便只有銷聲匿跡了。

預擬戰後和平計畫

事實上,布希總統個人的外交經驗和領導才能,才是美國團結和戰勝伊拉克的主要因素。他事先和蘇聯達成結束冷戰的協議,並建立比較友善的關係;否則伊拉克向來都是蘇聯的友邦,美國對伊拉克大舉用兵,蘇聯不會袖手旁觀。

同時,如果不是布希的外交政策靈活,先後聯合了包括許多阿拉伯和回教國家在內的二十八國共同出兵,加上日本、德國、南韓和其他國家的經濟支援,這次大規模的波斯灣戰爭,單靠美國的理想主義或以色列的支持,根本沒有勝算。

目前,伊拉克已經接受了失敗的事實,至於如何善後,仍有待國際外交的磋商。

根據傳播媒介的報導,各界人士對波灣戰後的和平計畫很多,歸納起來,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類:

第一,完全摧毀伊拉克的軍事設備,並強迫哈珊下台,以免他再重整旗鼓,威脅鄰邦;同時促進中東國家組織共同安全體系,使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修好,避免以阿衝突再起。

第二,使伊拉克仍然保持相當程度的軍事實力,以免造成中東權力的空虛,並使伊朗、敘利亞、土耳其和約旦,不致因哈珊的垮台而瓜分伊拉克的土地,形成新的領土和權力爭執。

第三,促成各國權力均衡,以美、蘇、英、法、德等國共同保證軍售的限制,儘速解決以色列內巴勒斯坦的問題,並在中東石油出產國家之間,建立互不侵犯協議,以免再給野心家可趁之機。

美國威信如日中天

不論伊拉克戰敗之後中東的和平問題如何解決,至少有兩個直接的後果是可以預期的:美國在國際上的威信將大為增強,美國人的自信心,也會因戰爭的勝利而恢復,同時,布希總統的任期將會延長,共和黨在下屆國會選舉中,也更有戰勝的可能。

在國際之間,聯合國的信譽將會提高,蘇聯和中共在安全理事會中的影響力將會因可能的改組而減少,美國和沙烏地阿拉伯、埃及、土耳其和敘利亞等回教國家的關係,將會增強。

美國與蘇聯的關係,則可能會因蘇聯內部的不安而受到不利的影響。

(姜敬寬為時代雜誌資深記者兼研究員)

你可能也喜歡

請往下繼續閱讀

登入網站會員

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