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acebook Pixel
訂閱
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,立即登入

為您推薦

會員權益

城市醫生觸角廣

楊孟瑜
user

楊孟瑜

1991-03-15

瀏覽數 18,650+

城市醫生觸角廣
 

本文出自 1991 / 4月號雜誌 第058期遠見雜誌

呼叫器響起!是住在福華飯店的外國小旅客發燒了。林青穀醫師驅車出診,銀灰色轎車駛入東區川流的上班車陣中。

還好兩年前決定把診所開在頂好商圈,交通便利,離駐診的福華飯店非常近;也還好最近正逢寒假,早上暫時不用到市立師範學院去講授衛生教育。

民國四十九年出生的林青穀,面帶杏林人士慣有的白皙,拂一拂被風吹亂的頭髮,從車內閃進診所,出診歸來,及時趕上十點開始的門診時問。

一頓飯分三次吃

「林醫師在嗎?」一個中年男子邊推門邊喊,走到裡面,還和一位正在打點滴的老太太寒暄幾句。

走家庭醫學路線的林青穀,當初離開台大醫院出來開業,就定位自己為基層的社區醫生,病人多半相熟,看病時間也不會過度密集,因此這三、四坪大,擺著魚缸、聖誕樹和皮沙發的診所裡顯得擁擠的時刻並不常見。

病人雖不密集,開業醫師還是得隨時待命。偶爾到診所後面的住處看點書、打個盹,患者一來,「做醫生的,得訓練成很快能休息,也很快能清醒,馬上進入狀況看病的本領。」林青穀推推眼鏡笑著說。

果然,中午在隔壁的餐廳吃個飯,護士就來通報了兩次,他馬上放下刀叉回去拿起聽診器,一頓飯硬是分成三次才吃完。

下午在福華飯店的駐診就更忙了。

不過比平常晚到了十來分鐘,小小的醫務室已等了好幾個手拿勞保單、穿著或白或紅制服的廚師、服務生和公關小姐。

現在訂雜誌就送>>亞諾納行李箱:TSA鎖+手機支架+煞車輪一次到位

飯店有近一千名員工,約六百個住房,所有病痛診治全由他一手包辦。昨天是星期一,假日前後醫生更是「生意興隆」,下午一點半到五點半,就看了六十個病人。 幫忙的護士小姐遞上一份藥品單據,得個空檔,林青穀撥電話和藥商議論藥品的價格。在病人前是治病大夫,和藥商接觸時,醫師也有精打細算的商人特質。

善於安排生活

一部復古造型的音響在案頭流洩音樂,「你看我們誰比較大?」林醫師拉過一個來看胃痛的櫃檯小姐,和護士開起玩笑。他戲稱這種隨興的談笑,還有聽聽音樂,是工作中少有的娛樂。

在都市緊湊的節奏裡,林肯穀其實是善於安排生活的。

五點半,他換走醫藥箱,拎來休閒袋。登上飯店四樓,只准住房客人及副理以上員工進人的健身房,一身勁裝準備運動。啞鈴、跑步機、擴胸器……活動不到半小時,他中途又接了兩通電話,「沒辦法,通常每天到這時候我已工作六、七個小時,其的很需要動一下,才比較有精神,晚上才能繼續看病,」他擦著額頭的汗珠說。

他不甘限於開業醫生這個角色,只要有心,台北不乏資源可運用。去年五月,和朋友合開了一家集休閒、健身、美容於一室的「健康空間」;他教書推廣公共衛生;首創飯店駐診;當全民健保計畫逐步威脅醫師的待遇和生存空間的時候,林青穀已搶先跨出多角事業的腳步,比其他醫師多了保障,也多了活動空閒。

儘管帶著呼叫器,二十四小時「待命」相當辛苦,可是他樂於在飯店駐診,平均一次出診收費兩千元,一個月可增加約十萬收入;而且兩年下來,大約看了一千多個外國病人,也交了不少外國朋友。

市區內又是另一段尖峰時間的車流蠢動。林醫師離開健身房,換上西裝,趕赴一場六點鐘的邀宴。七點半,他繼續在診所工作,這會兒來看病的多半是下了班的上班族,父母帶著小孩來,冬日裡感冒特別多,「我也感冒了,每次都比病人先生病,」林青穀清楚醫師因工作時間久,因而抵抗力降低,「不過沒關係,我們吃藥很方便。」他挺能自嘲。

附近的商家猶熱鬧,藍底白字的「林青穀專科診所」幾個大字,加上似三頭六臂模樣的家庭醫師標誌,也不甘示弱的閃耀在東區熙攘的平交道旁,直到晚上十點。

你可能也喜歡

請往下繼續閱讀

登入網站會員

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