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acebook Pixel
訂閱
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,立即登入

為您推薦

會員權益

政治與社會學群〉社運風起雲湧 溝通、談判成為必修課

認識18大學群〉

陳虹瑾
user

陳虹瑾

2015-09-23

瀏覽數 9,300+

政治與社會學群〉社運風起雲湧 溝通、談判成為必修課
 

本文出自2016研究所指南

來自政治、社會學群的師生,在多場運動中,紛紛成了要角。

「學生想念政治、社會,父母都有就業焦慮,但學生如果在研究所期間學習專業技能,就業機會其實很多!」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教授宋學文說。

政治、社會學門已經跟上時代發展,研究所課程設計不再僅限於傳統社會科學,更不再是形而上的抽象理論。許多政治相關研究所近年強調實習機制,更設計溝通談判相關課程,學生透過課程實作,能有效達到強化邏輯、獨立思考、判斷決策等能力。

宋學文舉例,該所開設「策略與問題分析解決」課程,訓練學生先拆解問題,再進行決策。

這項課程導入實務,系統性讓學生以法律、溝通談判、經貿手段解決問題。

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教授施正鋒也指出,政治社會領域學生的出路未必僅限公領域,也可能在私人企業。政治學其實關於如何合理分配,若在職場上運用得宜,將有助良好管理或領導策略。

甄試網羅「非背誦型學生」

擁有20年面試官經驗的宋學文認為,近年來,透過甄試機制,更能網羅背景多元、表達能力強、懂得行銷自己的「非背誦型學生」。他強調,政治社會類研究所愈來愈強調理解、分析、快速反應能力,而非死背、死記課本和考試獲得高分的能力。而在研究所畢業後,反應能力、做事態度、分析事情是否細膩而條理,更是職場上的決勝關鍵。

教育現場〉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

學會危機管理 人生難題也迎刃而解

台北捷運發生毒氣攻擊事件,事發地點就在人來人往的忠孝復興站。想像你被任命為危機處理指揮官、台北市消防局人員、市長室發言人幕僚,危機迫在眉睫,你會如何應變?

這是政大東亞所的危機管理課。現場模擬臨時記者會,台上學生必須分配角色、自行擬定新聞稿,其他組別在台下擔任記者,有備而來、提問辛辣,直逼政府與媒體的真實攻防。

「不能老是做衙門的生意!」政大東亞所所長寇健文指出,早期培育人才以調查局、國安局人員居多,隨著時代變遷,學生就業需求已經大不相同,想在不景氣時代闖出藍海,課程設計不能僅限中共黨史或「匪情研究」,勢必要與產業密切聯繫。

因此,政大東亞所兩年前開始積極設計實務課程,強調能力導向教學,並且嘗試整合區域研究、專業學科,開發新的就業領域。

值得注意的是,這些實務操作課程,師資陣容堅強,皆來自實務界。

例如,由台灣戰略模擬學會秘書長、曾參與1996台海危機的前國安會副秘書長張榮豐就開設「策略規劃」「談判策略」「危機管理」課程,將早期經驗整理歸納,傳授第一手談判心法。

曾負責ECFA第一線談判的前國貿局副局長徐純芳也開設「區域經貿整合與談判」課程,促進學生了解、處理大陸事務。

「用功的學生,其實光是3小時的課就累死人了,」寇健文舉例,在危機管理課堂上,高雄氣爆、捷運殺人事件,都是危機管理的現成素材。這還不夠,張榮豐還有幾套自己設計的劇本,隨時供課堂激盪。「學生會需要很多背景知識,又不能脫離現實,」他說。光是談兩岸關係,就要釐清全球局勢,將美中台三方近年大事攤開,一一盤點。

一系列課程技術獲企業青睞

此外,在談判策略課程上,「上談判桌」的場面全是「來真的」;各組課前要事前聚會,多方沙盤推演、模擬對方的主張。

例如,模擬兩岸談判時,須了解我方政府和北京先前的對話內容?已談過、未談過的議題有哪些?我方談判的底線是什麼?沒有標準答案,學生必須一一推導。

「這些經驗和技術不只適用兩岸談判,未來也適用於商業談判!」寇健文說。

政大東亞所學生蔡育就說,光是一堂危機管理實務課,就能應用在人生的每一次危機。例如,在學期間處理人際關係、畢業前面對找工作的徬徨,從危機發生前的預防,到危機處理、後續檢討,「一開始覺得滿酷、後來發現很實用!」

東亞所學生黃俊傑則說,對品牌行銷感興趣,未來若前往大陸發展,勢必更知道「紅線在哪裡」。上完系列課程,他才知道策略規劃是一套技術,搭配東亞所相關課程,感覺像是「練了兩年內功」。

政大東亞所不只培養理論實務並重的大陸事務人才,學生希望多元發展,也獲得企業青睞。

例如,該所已有畢業校友進入知名民間企業、獵人頭公司、土地買賣公司;甚至,一名學生畢業後進入某知名航空公司、擔任總經理特助,因這家公司有意拓展大陸航線,重視這名畢業生了解中國國情與企業需求能力。(研究所招生人數:23名)

【未來出路】

適合就讀對象:擅長處理複雜、變動、或不一定有規則的事情,有能力分析複雜的動態,關懷社會、對於社會議題抱有高度熱忱者

現在訂雜誌就送>>亞諾納行李箱:TSA鎖+手機支架+煞車輪一次到位

可能就業產業與職位:學術界或研究單位人員、公共行政人員、調查局人員、國安局人員、政黨行政人員、社會工作者

產業現場〉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科員 張正瑋

養成縝密判斷力 積極參與社工界服務

遠見問(以下簡稱問):為何讀研究所?如何選定讀這間研究所?

張正瑋答(以下簡稱答):我對社會工作、服務人群充滿興趣,覺得在大學對社會工作的認識還不夠深入,研究所有更多時間對社會工作理論、政策,針對自己喜歡的議題做更深入研究。

念大學時,我發現社會大眾對很多社福政策疑問重重,其實我也是。我希望對社會福利服務的應用有更深入了解,因此報考社會工作研究所。

社會工作其實和社會議題、社會政策、時事脈動很有關係。社會福利服務與全民息息相關,我所就讀的台大社工所中,許多老師都參與現行法令、福利計畫的制定。

問: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課是什麼?

答:印象最深的課程有兩堂,分別是林萬億老師的家庭政策和熊秉荃老師的當代家族治療概論。

家庭政策課程中,我們研讀不同模式福利國家的家庭政策,帶領我將視野延伸到國際。家族治療課程上,我們觀看一卷又一卷家族治療過程錄影帶和課堂分析,學習家族治療大師與家庭互動的技巧。

這兩堂課,讓我從最細微、難解的家庭成員互動關係,乃至於家庭整體和大環境社會政策的相互影響都有連貫性的認識,更能理解個人、家庭、社會的密不可分,社會政策和家庭如何息息相關。

第一手觀察生命故事 獲益良多

問:讀研究所過程中最大的收穫是什麼?

答:合作協調與獨立作業的能力。乍看之下,這兩個概念好像是有點衝突,但這兩項的能力,的確是研究所帶給我最可貴的訓練。

念大學的時候,大部分的報告是以團隊方式進行,而研究所的畢業條件,則是獨立完成論文。

我的碩士論文是以「精神障礙者和父母照顧者」為主軸,為了找尋適合訪談對象,需要與許多專業單位、家屬團體溝通接觸,透過老師協助、自己聯絡、深入田野等,順利訪問許多家庭,呈現這些特殊家庭「日常卻又不平凡」的照顧樣貌。

在這個過程中,提升我獨立操作題目與溝通協調的能力,對於後來進入職場幫助很大。此外,有機會與這些有故事的家庭接觸,第一手觀察他們的生命經驗,也是莫大收穫。

問:如何在讀研究所過程中充實就業力?

答:社會工作是很重視實務操作的學科,實習是研究所必修。我向醫院、社會局區域社會福利中心提出實習申請,從醫療場域、第一線面對人民福利需求的社區政府單位,充實必備技能。

除了實習,在就讀研究所的時候,我也積極擔任許多社會福利團體的志工,在認識服務對象之餘,也能對社福團體的運作有側面的瞭解和接觸。

問:在你的產業,研究所訓練對求職與工作有什麼幫助?

答:其實,在社會工作實務界,研究所學歷與求職無直接關係,薪水成長影響也有限。

就能力指標來說,研究所訓練帶給我更縝密的判斷力,以及有機會觀察業界實況。

在研究所時期,我有幸認識一群志趣相投的同儕、與社工界的優秀前輩學習、和服務對象深層接觸。這些經驗都是課堂上無法學到的。

而這些人帶給我的影響,雖非立竿見影,回頭來看,卻都是與職場連接、進入社會工作場域後很重要的養分。(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班,2013年畢)

你可能也喜歡

請往下繼續閱讀

登入網站會員

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